D.文中写“我”忽然体会出那次“父亲失望的心情了”,这就把前后两部分内容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E.结尾一句画龙点睛,写出了“我”对“燕子”的挚爱和对了解真相的追悔莫及。
F.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人们应该正视并且容忍某些错误,因为这些错误也自有它们的价值。
三、表达交流
13.请用100字左右描述一下当“父亲”得知《送别》歌词是“长亭外,古道边”而非他多年认为的“长城外,古道边”时的复杂心情。
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0个字)
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05年高考辽宁试题)
思路解析:抓住中间的“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这一句来概括其含义。
答案:身教胜于言教(如超出要求字数,每超过一字扣1分,直至扣完为止。)
解析与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思路解析:A项一曝十寒(bào)——一曝十寒(pù)。C项炽热(zhì)——炽热(chì),瞠目结舌(tāng)——瞠目结舌(chēng)。D项裨益(pí)——裨益(bì)。
答案:B
2.思路解析:A连接,指事物互相衔接,或者是使连接,一般用于较具体的事物,如:山岭连接,连接线路。联接,一般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本题A项。B擘,大拇指,巨擘,应写“擘”,而不是写作“臂”。D。漫延——蔓延
答案:C
3.思路解析:时代应答现、当代。“家”一项可以答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虽然儿童文学作家也属于作家,但因为比较特殊,所以习惯上可以这样说。冰心的散文集有很多,这里只要答上两部就可以了。
答案:现、当/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谢婉莹/《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往事》、《面归》(任答两部就可以)/《小橘灯》。
4.思路解析:①句运用了对比和排比,而没有对偶。②句是一个省略谓语的句子,且前后不统一,“作品”、“纪念碑”不是同一类型,但构成比喻就是一个很好的句子了。③句,比拟这种修辞格包括拟人和拟物,本句运用的是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来写。④运用了对偶和对比,对偶是一种宽对。本句没有运用排比。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5.思路解析:第①段是总起,引起下文的内容,第②段就写了作者曾做过的一个梦,这个梦就写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
答案:怀念儿时的故乡。
6.思路解析:全文的中心是写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而为什么怀念故乡呢?作者的梦境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答案:反映了作者童年时的故乡是美好的,这也是作者怀念故乡的原因。
7.思路解析:前面刚刚写了梦境,这里紧接着就写了眼前的亲人,采用的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答案:(1)作者已沉浸在中剪子巷那美好的童年时光里了;(2)通过烘托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童年时的故乡的美好。
8.思路解析:本段的第一句与后面的形成一种对比,作者在这里点出了很多作者住过的地方,目的是突出故乡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答案:手法是对比。作用:突出故乡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9.答案:(1)“长亭”与“长城”读音相近,容易误听。
10.答案:《送别》歌与“燕子”是“父亲”和“我”心中多年的精神寄托,一旦明白了真相,骤然失去了这种寄托,自然就觉得十分失落、惆怅。
11.答案:因为这些“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又常常能带给人们非常深沉的安慰。
12.答案:BCD(A.文中写“我”“不知如何是好”是为了突出“父亲”的懊丧,不是写“伤感”;E.“画龙点睛”不当,“追悔莫及”也不准确;F.“正视”“容忍”均为曲解文章)
13.答案:略(提示:想到自己多年来在精神上的寄托竟然是一个误会的时候,“父亲”这个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的心中一定会产生一种失落、惆怅、落寞的情绪。写作时最好要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设想当时“父亲”的心情)
tag: 资源 高一语文 我的家高一语文学习,高一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