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 “漆咸” 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 “不列颠尼亚” 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 000个孩子的妈妈
在美国丹佛市,聂立立被市民称为 “领养妈妈”。从1992年至今,她创办的美国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CCAI),已为5 000多个中国福利院的孤残孩子,在美国找到了家。这些孩子们也异口同声叫她 “妈妈”。
初到美国时,聂立立夫妻俩住在一个叫雷门的教授家。教授共生了4个女儿,长大离家后,夫妻俩又领养了4个小孩,其中3个黑孩子,一个白孩子。白孩子还是个盲童。
“刚开始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后来确实被他们的爱心感动了。6个月后,我也喊他们爸爸妈妈了。” 聂立立回忆说。
有一天,仲辉去一个中国同学家,带回一张《人民日报》,上边登着刚颁布的《收养法》。
“我当时的感觉是中国进步了。收养本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但现在也单独立法了。”聂立立说。当她看到其中的第20条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领养孩子。心想,这下雷门教授可以领养一个中国小孩子了。
他们所在的丹佛市,当时还没有设立国际收养的机构。再一打听,夫妇俩大吃一惊:美国已婚夫妇有9 % 不能生育。有50 % 的家庭对收养孩子感兴趣。
“中国的福利院里有那么多被遗弃的孩子,为什么不为这些孩子找个家呢?要能成立一个机构,在中间搭个桥,岂不是一桩善事?” 聂立立动了心。
她花50美元到州政府领了一张非赢利性营业执照,又办了收养执照。两个月后。CCAI在聂立立家的地下室开张了。
“如果您家里有空房间,有爱给孩子分享,您是否愿意领养一个中国孤儿?”最初,聂立立把这则广告,贴到就读的教会学校和教堂里,很快就有6个家庭报了名。
头一次办理领养,曲折艰辛完全超出他们夫妇的想象:美国这边手续特别复杂,材料足有半斤重;中国当时还没成立全国收养中心,政出多门。整整忙活了一年多,才把6个孩子领回来。
在美国,领养孩子是件光明正大的事儿。凡到中国抱养孩子的美国夫妇,回到当地以后,要么上报纸、电视,要么受到街区组织亲友团上门祝福。
领养一个孩子,得提前一两年准备材料,前后要做几十件事;每当那些苦等了一两年的美国夫妇,被通知前来领取孩子照片时,多数夫妇捧着孩子照片,喜极而泣。从此,照片上的那个小baby让他们牵肠挂肚。天冷了,他们会把电话打到CCAI:我的小baby晚上会不会蹬被子啊?
最激动的时刻,是到中国来抱孩子。好多夫妇一见孩子就哭了起来:“小宝贝,妈咪接你回家了!” “啊,我的宝贝,终于见到你了!”
大人认识孩子,可孩子并不认识大人。每次领养孩子前,聂立立总要提前做培训: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承受意想不到的打击。
孩子与领养家庭间的故事,聂立立说起来几天几夜讲不完。
有一次,一个领养团在浙江省某福利院抱着孩子要走时,一个罗圈腿女孩扶着门框呆呆地望着。孩子瞬间的神情触动了一对美国夫妇,他们当即从福利院要来女孩的照片。回国后,把这个女孩介绍给了邻居,已有两个儿子的马西娅夫妇,对孩子一见钟情,很快就递交了抱养申请。
他们终于等来了获准去中国的通知,并片刻不停赶往浙江。
那天,杭州市下大暴雨,车子在泥水里走了八九个小时。因为路况恶劣,人不时要下车步行,结果弄得满身泥水。进了福利院,马西娅顾不上换下湿衣服,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一样,哭着喊着一把把女孩揽进怀里。
可5岁的女孩并不接受她。这是一个又犟又倔的小丫头,防卫心极重,见人靠近就骂 “臭婊子”。马西娅听了迫不及待地问在场的中国人:我女儿在大声喊什么?
闹得这么厉害的孩子连工作人员都少见。他们不敢安排女孩与洋父母同住。马西娅说:“不能把我们和孩子分开。孩子还小,不懂事。我们就是几夜不睡,站着,也要陪在她的身边。”
初到美国时,女孩的O型腿之间,能放爸爸4只拳头。一个月后能放3只,再过一月放两只,现在完全变直了。“她现在长成大姑娘了,性格大方温柔,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家人十分幸福融洽。” 聂立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我们就是要为被遗弃的孩子找到有爱心的父母。我们确信自己在从事最美好的事业。”聂立立说。
(选自2004.11.17《中国青年报》同名通讯,作者董月玲,本文有删节)
(1)聂立立在创办及运作CCAI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聂立立创办CCAI的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聂立立及CCAI获得成功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用大量篇幅记述美国公民马西娅收养中国孤残儿童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①这些孩子们也异口同声叫她“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路况恶劣,人不时要下车步行,结果弄得满身泥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确信自己在从事最美好的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①从此,照片上的那个小baby让他们牵肠挂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 资源 高一语文 检测高一语文学习,高一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