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学习韩愈《师说》课文全解:课文研讨、课后练习解答、教学建议及相关资料

韩愈《师说》课文全解:课文研讨、课后练习解答、教学建议及相关资料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学习 | 人气:918

标签:高一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韩愈《师说》课文全解:课文研讨、课后练习解答、教学建议及相关资料,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课后练习解题指导

一、本题从作者论辩思路上设问,要求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意在让学生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熟读成诵。

1.第一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问: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问: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二、本题选取课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让学生辨析词义,意在提高学生对文言词语的释义能力。

1.①动词,流传。②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①名词,老师。②动词,从师。

3.①动词,跟随。②介词,自。

三、本题以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常用文言虚词为练习材料,意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1.用于句中,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啊”或不译。

2.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这里是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

3.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1.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却”。

2.连词,表示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可译为“就”。

3.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1.介词,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比”。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可译为“被”。

4.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1.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比”。

2.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所以

1.所用来,“以”作“用”讲。

2.“……的原因”,“以”作“因”讲。(两处相同)

四、本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出发,联系现代教育观念,谈谈自己理想的师生关系,意在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作一些引申发挥或比较分析,开阔思维,在语文学习中融入更多自己的思考。

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如“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完全适合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每个人都要从别人那里直接或间接(主要是后者)学习知识来丰富自己,以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可以就不同意见展开讨论)。

●教学建议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教学中,可先参照题解和“有关资料”,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做一些简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己看注释,通读课文,对文意有个大概的了解。可以有重点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一些重要段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检查背诵,要注意审听学生诵读的语气,包括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语气不正确,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

初中学过韩愈的《马说》,是讲识别人才、爱护人才的,内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宣扬“尊师重教”,也以伯乐自许。教学中,可以略加复习《马说》,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有关资料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一、作者简介(孙昌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韩愈《师说》课文全解:课文研讨、课后练习解答、教学建议及相关资料》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