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六国论》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六国论》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学习 | 人气:874

标签:高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六国论》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答:“今日割五趁给,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5.第二段重在论述一个什么道理?
答:赂秦比战争对六国的势力的削弱更大。

(七)你同意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所持的态度吗?(讨论)

五.熟读课文,并当堂背诵一二段。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或朗读第一二段,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义不赂秦                 义:行正义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6.斯用兵之效也             效:功效
7.始速祸焉                 始:才
8.李牧连却之               却:击退
9.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后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12.诚不得已                诚:的确
13.当与秦相较              当:应当;较:较量,抗衡
14.或未易量                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估量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二)一词多义现象。
1.终
A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文王九十七乃终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2.始
A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天地者,生之始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与
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D  无乃尔是过与

(三)选出与例句中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A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且焉置土石                      D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当与秦相较
A  公等遇雨,……,失期当斩      B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C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D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或未易量
A  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B  或五十步而后止
C  云霞明灭或可睹                  D  而或长烟一空,皓千里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四)朗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文段
1.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何在?燕国和赵国灭亡又何在?
答:齐国亡在“附于秦”而“不助五国”;燕国亡在不用武力而以刺客为计;赵国亡在不能信任良将。
2.这一段和作者的论点是否统一?试具体说明。
答:是统一的。本段仍然在谈赂秦,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说不赂秦而能用兵,就不致灭亡。这算是对论点的一个补充。
3.若把这里对“三国”的评说换为对赂秦之国灭亡经过的陈述,你认为论证效果是更好还是不好?(讨论)

三.分析解读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封:分封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礼:以礼相待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挟持
4.勿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咽:咽喉

(二)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于
A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  其势弱于秦
C  赵尝五战于秦                       D  青,取之于蓝
2.胜
A  而犹有不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  刑人如恐不胜
D  日出江花红胜火
3.所
A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D  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
4.为
A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为国者……
C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D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三)下列句子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请解释之。
1.小则得邑,大则得城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李牧连却之
7.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四)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后秦击赵者再
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5.而从六国破望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说说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斯用兵之效也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望之故事

(六)朗读四五段,并翻译这两段。

(七)分析阅读
1.从这两段来看,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答:劝告当政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对于强敌应不赂而胜之。
2.第四段的三句话是什么关系?
答:第一二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第二和第三句之间是因果关系。作者这样写,是要通过说理逐步揭示写作意图,引导读者深思。
3.第五段中作者有没有隐含对统治者的批评,试说明之。
答:有。末句中“苟以天下之大”针对北宋最高层统治者,“又在六国之下”是对北宋高层统治者的严厉批评。

四.试复述本文的总体思路(略)

五.当堂背诵三四五段、

六.作业:练习一二三

上一页  [1] [2]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六国论》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