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学习2017蚌埠二中高二语文月考卷

2017蚌埠二中高二语文月考卷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学习 | 人气:344

标签:高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2017蚌埠二中高二语文月考卷,

  蚌埠二中2011年高二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有答案)

  (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

  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题不予记分。

  第Ⅰ卷(6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①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②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③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④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有删节)

  1.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D.儒家文化中的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似乎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4—11题。(35分)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1),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2)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渤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3),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屣履(4)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久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5),衣襜褕(6),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7)违命出奔,辄(8)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繇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注】① 直指使者:汉代官职,平时穿绣衣,负责监察官员,调动军队,可以诛杀各地官员。 ② 军兴:指战时的法令制度。 ③ 櫑(léi)具剑:古代长剑。 ④屣(xǐ)履:拖着鞋。⑤ 旐(zhào):绘有龟蛇的旗。 ⑥ 襜褕(chān yú):黄袍短衣。 ⑦ 蒯聩(kuǎi kuì):卫灵公太子。 ⑧ 辄:蒯聩之子。蒯聩得罪卫灵公后,出奔,辄立位后拒绝他返卫。

  4.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治《春秋》,为郡文学 治:研究

  B. 收捕,皆伏其辜 辜:罪过

  C. 诣北阙,自谓卫太子 诣:到……去

  D. 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 距:离开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闻暴公子威名久矣,今乃承颜接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蟹六跪而二螯

  C. 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 是非未可知,且安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6.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隽不疑“非庸人”的一组是( ) (3分)

  ① 治《春秋》,为郡文学

  ② 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

  ③ 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

  ④ 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

  ⑤ 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

  ⑥ 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隽不疑特意穿戴整齐,腰带佩剑,就是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可是,暴胜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且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1] [2] [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2017蚌埠二中高二语文月考卷》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