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测试题: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精题重组卷(第三单元)

高二语文测试题: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精题重组卷(第三单元)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学习 | 人气:763

标签:高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二语文测试题: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精题重组卷(第三单元),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3分)

  ②谈卒,辞而行。 _____________ _______(2分)

  ③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3分)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6分)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一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②渠:代词,它,指方塘。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①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都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 ; ,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 ; ,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8.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19.“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答: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5分)

  21.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5分)

  六、语言运用(12分)

  22.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3个短句(4分)

  流畅自如的水和宁静自守的山因为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而分别被看成智者和仁者的象征。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将下列⑤句话按照合理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__________________,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24、更换对象,仿写小诗,保留画线词句。(4分)

  例诗: 仿写:

  请不要给我涂脂抹粉,

  施朱则太赤,

  施粉则太白,

  因为呀,我的名字叫——历史

  七、作文(60分)

  25.有人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有人说,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低处纳百川。

  两句话都富有哲理,请你以“高与低”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二语文测试题: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精题重组卷(第三单元)》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