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中地理学习大全方法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中人文地理问题的答题策略,
三、自然灾害命题模式:(1)分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2)减灾防灾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其他措施(参考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等。1、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 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h.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发生洪涝灾害。b.围湖造田;治理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 b.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c.开挖入海河道(淮河);d.修建分洪区; e.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f.退耕还湖;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h.实行防洪保险等。 2、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a.快行冷锋天气影响;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春季大风日数多;d.蒸发强 e.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或虽然在板块上,但地处板块内部小板块交界处。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a.震级大,破坏性大; 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c.浅源地震;d.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 e.诱发了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d.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e.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f.加强国际合作等。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a.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b.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c.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减轻灾害的措施:a.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b.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四、能源问题命题模式:(1)分析能源利用紧张的原因; (2)掌握缓解能源紧张的措施:开源节流; (3)能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答题技巧: 掌握典型案例,学会举一反三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1)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2、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1)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2)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3)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4)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5)国际石油价格上涨;(6)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3、缓解能源紧张的措施(能源安全措施):开源:(1)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2)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3)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4)稳妥发展核电;(5)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6)建立石油储备体系;节流:(1)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2)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3)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4)利用乙醇汽油等。4、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和意义A.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对哈萨克斯坦:(1)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3)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中国:(1)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2)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3)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4)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 (5)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B.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路线介绍:南线;将贵州六盘水坑口电站和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及长江支流水电送往华中、华东地区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西气东输路线介绍:从新疆轮南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1)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2)推动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3)缓解中西部生态环境的压力;对东部地区的影响:(1)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2)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3)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4)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C.问题及其影响:(1)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2)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五、人口问题命题模式:(1)人口不合理增长产生的问题 (2)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答题技巧:掌握典型案例,学会举一反三1、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产生的问题:(1)粮食供应不足,人民生活贫困化; (2)就业问题严重;(3)教育、医疗等面临压力; (4)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1)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2)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3)国防兵力不足; (4)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a.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c.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d.增强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e.;促进资源的开发(矿区)。(2)不利影响:a.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b.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c.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d.环境压力增大(生态脆弱的工矿区)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5、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六、粮食安全问题1.六大因素促成世界粮食普遍涨价(国际大米上涨20%)(美国上涨4%)(1) 气候不正常,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澳大利亚小麦减产,主要是干旱引起的。 (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全球耕地面积在减少。另外,农作物之间种植面积竞争和短期生产方面的因素。(3) 随着石油价格上涨,一方面会推高从化肥、农业、运输到食品加工等各方面的费用。另一方面,生物能源需求增多,尤其是粮食出口大国美国将更多的玉米用于生物能源(乙醇石油)生产。(4) 由于受到石油价格上扬和全球稻米库存减少等因素影响,未来全球粮食市场变化存在更多不确定性。从总体上看,粮价趋高,但不会出现暴涨,而是呈现逐步上升趋势。(5)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速度放慢,亚洲只有1%,而20年前却是2.5%,而且必须在农业研发方面投入更多资金。(6) 粮食价格上涨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需求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提高,带动了人均粮食和农产品的消费增多。2.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措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1)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切实保护耕地,改善基础条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优良品种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增加粮食自给率。(2)生产储备市场调控稳步推进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工作,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增加农民收入。(3)国家有关部门还将严格控制主要粮食品种出口;有计划适当进口粮食。(4)加强粮食运输调度,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市场供应;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体生活。(5)节约粮食七、重大工程建设命题模式:(1)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自然的、社会经济方面的) (2)工程建设的意义、影响1.三峡工程三峡工程需要解决的最大的地理问题:百万移民意义:(1)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2)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3)航运; (4)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2.南水北调工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