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学习《鸿门宴》(史记·项羽本纪)课文全解:课文研讨、课后练习答案、教学建议

《鸿门宴》(史记·项羽本纪)课文全解:课文研讨、课后练习答案、教学建议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学习 | 人气:289

标签:高一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鸿门宴》(史记·项羽本纪)课文全解:课文研讨、课后练习答案、教学建议,

《鸿门宴》课文全解

  ◆课文研讨与鉴赏说明

一、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幸有项伯亦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斗争处于相持阶段。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第三部分(第5~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二、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三、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课后练习解题指导

一、本题意在使学生把握课文整体内容,要结合刘、项矛盾的发展过程来分析。

1.参考答案见“课文说明”。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讨论中无妨运用假想的结果(例如杀了刘邦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来启发学生。

讨论此题,不可不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要鼓励学生课外读一点有关历史资料,水平高一些的学生也可读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有关的部分。

3.本题也是开放性的,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1)主要决策人(项羽、刘邦)的素质有何差别?(2)各方决策层的成员能否保持一致?

二、本题以填写课文原句为主,意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句子,作为背诵的支撑点,因而只涉及第3、4两段的内容。也要求作一点分析,目的是使学生粗知其意。

1.“臣与将军……臣战河南”;“然不自意……于此”;“今者……与臣有”。讨好项羽,平息项羽的愤怒。

2.“君王为人不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同意舞剑,但不主张杀死刘邦,从下文写项伯起舞他不加制止可以看出。

3.“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表明即使刘邦王关中也是合法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劳苦而功高……之续耳”。

三、此题意在让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不同义项。

[1] [2] [3] [4]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鸿门宴》(史记·项羽本纪)课文全解:课文研讨、课后练习答案、教学建议》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