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问题设计
1. 同学们也读了不少古文名篇,那么什么是“四书”、“五经”呢?
答案提示:“四书”是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奉为儒家经典的四部著作的特定称谓,它们
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之称始于宋代。当时理学家程颐、大儒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提出,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子
书”,后简称为“四书”。 “五经”也是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奉为儒家经典的五部著作的称谓。这五部著作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通常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答案提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际者,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历游齐、宋、滕、魏、鲁等国,一度担任齐宣王客卿。因为他的主张多不被采纳,便退而与门徒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子》七篇,正是这一类著述,也有人认为是在孟轲死后,它才被门徒整理成书。另有《外书》四篇,早已失传。
《孟子》鼓吹“仁政”,主张“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做到“养生送死无憾”;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在此基础上施以儒家的教化;提出“民贵君轻”之说,甚至认为残暴君主是独夫民贼,推翻它也不能叫“弑君”。尽管这些主张的出发点都是为统治阶级着想,但也含有一定的进步因素。当然由于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他的不少言论相当荒谬,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又如“万物皆备于我”的断言,等等,对后世有极不良的影响。
3.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自读课文,试着翻译这篇文章,同时总结语言现象。
(由于这篇文章注释较详,教师个别回答学生的难点就行)
答案提示: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能“毋”,不要)
②颁自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③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2)古今异义: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义,河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江河)
②弃甲曳兵而走(古义,快跑,这里是指逃跑;今义指行走)
(3)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填”,动词活用拟声词,形容鼓声。“鼓”,名词作动词,敲、击。)
②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yì,名词作动词,穿)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wàng,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⑤狗彘食人食而不检。(名词作动词,吃)
⑥王无罪矣(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4)句式特点: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4.请同学讨论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提示: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的只有实行“仁政”,让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施以儒家的教化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思想。
5.孟子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述这一思想的?
答案提示:先以故事和譬喻陈说事理,尖刻锐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以退为进,先纵后擒,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使人不容置辩。
6.《孟子》跟《论语》一样,同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精读文章第6自然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案提示:多用排偶句式,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富有鼓动性,生动明快,从容自如,畅达明晰。
tag: 教学高一语文学习,高一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