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和答题卡,共 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保持答题卷清洁、完整,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是
A.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B.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C.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D.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2.太平天国的结局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农民阶级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 革命取得胜利。
B.农民阶级不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C.农民阶级的力量是有限的
D.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且狡猾
3.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A.农民反帝反封建运动 B.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C.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D.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4.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A.追求民主 B.追求科学 C.追求真理 D.爱国主义
5.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A.全民族抗战 B.国际友人大力支援 C.持久战战略方针制定 D.盟军参战
6.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意义是
A.影响战略决策的主攻方向 B.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 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7.新 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活动的根本法律依据是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8.中国共产党执行民族平等政策最突出的表现是
A.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B.重视民族间的团结和互帮互助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地方行政区域B. 都要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
C.都依法享有高度自治权 D.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国际关系问题
10.我国能恢复对香港、澳门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C.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增D.“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11.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共同发展 C.求异存同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再次争执后又会出现峰回路转、风和日丽的局面,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
13.新时期中国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
C.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D.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14.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民族企业在国内创办却在香港注册,这种情况主要原因.
A.香港政策自由宽松 B.民族工业实力较弱w
C.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D.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15.有人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先天不足”指
A.中国处于封建社会 B.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C.投资者主要来源于官僚、地主和商人 D.工商皆末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16.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近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的表现,说明他们
A.是中国近代化的障碍 B.已经成为西方列强的忠实走狗
C.不可能推进中国的近代化 D.采用“中体西用”应对世界挑战
17. 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从学习西方“长技”转到学习西方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8. 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这一潮流“新”在
A.首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B.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C.突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9.《海国图志》是魏源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此书后来传入日本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20.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A.变法思想宣传 B.思想解放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行君主立宪
2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22.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23.从效果来看,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B.缺乏广 泛的群众基础
C.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D.深化了民主和科学的意识
24.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25.毛泽东的下列著作中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
A.《井冈山的斗争》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持久战》 D.《论联合政府》
26.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是农业大国 B.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
C.中国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27.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是
A.《矛盾论》 B.《实践论》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28.“这是邓小平理论提到新高度、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指的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南方谈话 D.中共十四大
29.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次大会
A.第一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
B.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概括
C.把邓小平理论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
D.第一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3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主要是指①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②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③大规模争霸战争不断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tag: 历史高一历史学习,高一历史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历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