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 8《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祖国万岁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思维点睛:这两段材料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材料一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对于解放中国人民所起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家制度、人民地位等角度进行理解;材料二从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产生的影响作了评价,可以从冲破帝国主义阵线、壮大世界和平力量、鼓舞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等角度进行思考。
时空隧道2__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思维点睛:1954年宪法是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而制定的。上述摘录的条文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些目的:第一条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确定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条的规定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保证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这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我们现在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个宪法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写的。”
合作讨论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厂同学们讨论一下:今天的我们该怎样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的思路:毛泽东这句话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我们对它的理解,可以从社会性质、主权独立、经济独立、外交自主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我们也应当从解放中国人民等角度进行理解。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文指出:“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199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一《祖国万岁——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一文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一个根本转折,它标志着受压迫受欺侮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终结,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的开始。”
2 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面临的历史背景和任务有什么不同?两次大会召开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做了充分的筹备工作,请围绕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发表你的看法。
我的思路:这个设问需要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设想在历史的每一个紧要关头,共产党是何以抓住时代脉搏,相机而动.从而时刻掌握主动的。例如,1949年新政协会议所面临和解决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怎样建立这个国家的问题;而1954年全国人大所面临和解决的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需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的问题。两次大会召开之前都进行了充分的酝酿筹备工作,课本用较大的篇幅写了这一点,足见中国共产党是真心实意想实行民主政治,也是用足够的耐心去做的。
3到1998年底,全国共建立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阅读上述背景资料,思考:怎样认识和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的思路:这段材料表明我国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同中华民族的分布和构成基本相适应。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各民族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一、选择题
1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是在 …………………………………………( )
A.1949年3月 B.1949年4月
C.1949年6月 D.1949年9月
答案:A
2 1949年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
A.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D.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答案:D
3 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D.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答案:C
4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宋庆龄
答案:A
5 毛泽东主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是在 ……………………………( )
A.1952年12月 B.1953年2月
C.1954年3月 D.1954年6月
答案:C
6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 )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答案:D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
7 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的建立是在 ……………………………………( )
A.1947年 B.1948年 C.1949年 D.1950年
答案:A
8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成立是在 ………………………………………………(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8年
答案:D
9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11 1954年宪法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一宪法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得到巩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经济建设全面展开,新中国进入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阶段。把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需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国家在过渡时期的迫切需要。(2)历史地位: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作为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布,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12 请就近调查乡镇或城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程序、代表构成与选举等情况,写成一篇社会调查报告。
参考答案:略
(www.jiaoshi66.com)
tag: 历史 课程高一历史学习,高一历史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历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