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学习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详细解读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详细解读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学习 | 人气:320

标签:高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详细解读,

石钟山记(苏轼)

  【注评】

《水经》云: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载河道水系的地理专著。旧说是汉代桑钦或晋代郭璞所著,经清代学者考订,可能是三国时候的人所写,且并非一人所作。以下引文今本无,当是早年佚去。云:动词,说。 “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 彭蠡:古代亦称彭泽、彭湖,即今之鄱阳湖,在江西省北部。湖水北经湖口注入长江。焉: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是”,在那儿。○开篇即扣文题,并由引征交代石钟山的位置。 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 郦元:即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省)人,著有《水经注》四十卷,为有文学价值之地理巨著。官御史中尉,执法严峻,后为关右大使,被人杀害。古人为行文方便(如为读起来顺口),有时略去姓名中一个字,如称司马迁为“马迁”等。以为:认为。临:面对着。 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水石相搏(bó), 相搏:互相撞击。搏,击,拍。  声如洪钟。  洪钟:大钟。钟,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郦说与解释。以“石钟”名山之说一。 是说也,  是说:这个说法。是,指示代词,这。也:语气助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 人常疑之。 ○指出“人疑”。“常”字为篇末对郦说之“简”的评论伏笔;“疑”字则为下文张本。 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 以:介词,把。磐:古代一种用石或玉制成的乐器,平面,当中曲折似马鞍形,悬于木架之上,用木槌敲击发音。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鸣:使动用法,使……鸣,后省宾语“之”。 而况石乎!  而况:连词性结构,何况。○说明“人疑”原因。仅此一句,就鲜明揭示出“是说”之疑点。上为一层,写对郦说的怀疑。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李渤:字浚(xùn)之,唐代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年轻时隐居嵩山,唐宪宗时征为著作郎,做过江州刺史,曾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始:副词,方,才。访:探寻。其:它的。遗踪:旧址,陈迹,此处指实地,所在地。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 于:在。扣:敲打。聆:听。  南声函胡, 南声: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函胡:同“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北音清越, 北音: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越: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枹(fú)止响腾, 枹止:鼓槌停止敲击。枹,鼓槌。响:响声,声音,名词。腾:扬起,传播。  余韵徐歇。 余韵:余音。徐:慢慢地。歇:停息,消失。○李渤的考证与解释。以“石钟”名山之说二。 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得之: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得,懂得,知道,弄清。之,代词,指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三字,见对其考证颇含讥意。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然:连词,表转折,然而。余:我。尤:副词,更加。○“然”字一转,提出“余疑”。“尤”字比前文“常”字语气更重,可见疑的突出,为篇末对李说之“陋”的评论伏笔。“疑”字则亦为下文张本。 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然,形容词词尾。铿然有声者,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后置。  所在皆是也, 意谓到处都是这样。所在:这里表示与行为状态有关的任何地方,相当于处处。是:代词,这样。  而此独以钟名, 而:表转折,可是。独:副词,惟独。以:介词,用。名:命名,动词。  何哉? ○说明“余疑”原因。亦只一句,即触及“是说”要害。“独”字用得准确,与“尤”字呼应,将问题提得尖锐突出;反诘有力,否定彻底。上为二层,写对李渤考证与解释的否定。 www.jiaoshi66.com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写作者对有关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提出质疑,突出实地考察的必要性,是作者考察的缘起和展开下文的依据。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的年号(1078—1085)。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日。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交代时间。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自:从,介词。齐安:今湖北省黄冈市。舟行:坐船走。舟,名词用作状语。适:往,赴,动词。临汝:今河南省临汝市。当时作者由黄州团练副使移官汝州。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长子迈:大儿子苏迈。赴:此处为赴任、就职之意。饶之德兴尉:饶州的德兴县尉。饶:饶州,府治在今江西省波阳县。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市,当时属饶州。尉,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送之至湖口, 之:他,代苏迈。湖口:今江西省湖口县。○追述到此原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因:连词,因而。得:能够。所谓:(人们)所说。○因事得便,机会难得,何乐而不往?以上一层,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和原由。  寺僧使小童持斧, 小童:此指未成年的杂役。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择:挑选。其:其中的。扣:敲。  硿(kōng)硿焉, 硿硿地发出响声。硿硿,形容石块被斧撞击发出的声音。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与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如出一辙,见寺僧乃李说之附和者。  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副词,本来,原来。笑:觉得可笑。○“笑而不信”,见其讥讽神态和胸有成竹,己见不移。“不信”寺僧,即“尤疑”李说,前后呼应,行文缜密。上为二层,叙访寺僧经过,是“疑”之余波,以衬托出下文作实地考察的必要。行文舒缓有致,引人入胜。  至莫(mù)夜月明, 莫夜:晚上。莫,同“暮”。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绝壁:峻峭无路可上的山崖。○写明探访时间、地点、人物,由此可品味出其急迫心情。下写此处所见所闻。 大石侧立千尺, 侧立:斜立。“侧”作状语,修饰“立”。○写大石,先以夸张极言其高峭。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可怕的样子。搏:扑击。○次状其形态,运用比喻,静中见动,阴森恐怖,奇险毕现。  而山上栖(qi)鹘(hú),  栖鹘:歇宿在树上的鹘鸟。栖,鸟宿。鹘,一种凶猛的鸟。○由山石引出鹘鸟,由静物转写到动物。  闻人声亦惊起, 亦:副词,也。○鹘因人声而惊起,反衬人因鹘而惊吓。  磔(zhé)磔云霄间, 磔磔:鸟飞声。○拟其声,状其高;环境气氛悲凉冷清,令人心悸。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若……者:“者”字短语作“有”的宾语。若,像。咳且笑:边咳嗽边笑。且,连词,一边……一边……,又……又……。  或曰此鹳(guàn)鹤也。  或:有的人,代词。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再写鹳鹤,先以贴切的比喻,拟其阴沉怪异之声,然后点出其名,写法与前不同。以上写绝壁下所见所闻的第一个方面:月夜景色奇特,令人毛骨悚然,说明实地考察之不易,为末段“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句伏笔。  余方心动欲还, 方:正,副词。心动:此处为心惊之意。○述其实地感受,巧妙地收束上文之景物描写,引出文章主体。  而大声发于水上, ○异峰突起,转入描写所见所闻的第二个方面。文笔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噌(chēng)吰(hóng)如钟鼓不绝。 噌吰:此处形容宏亮沉重的钟声。绝:止。○运用比喻,将如钟之声和山名联系起来。 舟人大恐。 舟人:船夫。大:非常,副词。○舟人如此,何况士大夫? 徐而察之, 徐:慢慢地。作状语。○探求原因,以除积疑。  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 石穴罅:石洞和石缝。罅,裂缝。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焉:代词,指石穴罅。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澎湃:波浪激荡。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而:连词,因而。为此:形成这种声音。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写发现声音来源之一。“察之”所得之一。  舟回至两山间, 两山:指上钟山和下钟山。○由绝壁下转到两山间,考察继续进行。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当中流:挡在水流的中心。  可坐百人。  ○坐实上句之“大”字。 空中而多窍(qiào), 空中:即中空,中间是空的。窍:窟窿。○与前文“山下皆石穴罅”相应。 与风水相吞吐, 意即“吞吐风水”。 有窾(kuǎn)坎(kǎn)镗(tāng)鞳(tà)之声, 窾坎:击物之声。镗鞳:敲钟击鼓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向:先前。相应:互相应和。  如乐(yuè)作焉。 就像音乐演奏一样。作,演奏。焉:语气词。○写发现声音来源之二。“察之”所得之二。作者考察所得的两种情况,是前文郦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具体说明,也是下文“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议论的基础。至此,何以“石钟”名山的疑问,即得圆满解决。上为三层,写作者深入实地考察的过程。写得详细,是全文的重点。  因笑谓迈曰: 因:连词,于是。谓……曰:连动式谓语,可译为“对……说”。○以一“笑”字,毕现其疑难已释之快。 “汝识之乎?  你记得这个(典故)吗?汝:你。识:通“志”,记住。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 周景王:东周第十二代君王,名贵,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据《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铸成无射钟。无射,本为音律名,我国古代十二音律之一,因其钟之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名。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魏庄子:名绛,晋国大夫,卒谥庄子。据《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2),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给魏绛。歌钟:即编钟,十六枚为一肆,即一套,依音调高低编排,悬在一个架上,用以演奏乐曲。○引经据典,肯定此二者皆为钟声;而这“钟声”不正是山之命名的依据吗?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没有欺骗我。○与篇首遥相呼应,即赞美古人命名有据,亦借以表示自己考察确切。上为四层,写作者与长子迈的对话,是实地考察的小结。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1] [2]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详细解读》相关文章

tag: 石钟山记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学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