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一)课文节选自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一篇“导言”的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是其第一部分内容。第二部分是“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包括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第三部分是“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包括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课文由“经济”一词的来源引入对家庭和经济共同之处的探讨。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及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社会亦如此,资源的稀缺性使社会资源也需要管理分配,也需要作出决策。因为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个人作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二)写作特点
经济学本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一门科学,但本文举人们所熟知的关心的事例,采用深入浅出的叙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理,并且强化了经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课文的内容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和政策讨论上,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痛与不痛的秘密
(一)通读全文,捕捉文中关键信息
1、通读全文,理一理镇痛研究的进程。
抓住时间词,注意研究发现和发现的价值。
明确:时间 研究发现 发现的价值
170年前德国科学家从鸦片中提炼出吗啡。吗啡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但有耐受性和成瘾的缺点。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发现把极少量吗啡注射到家兔的脑子里,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说明吗啡起止痛作用的部位就在脑子很有限的区域。后来发现吗啡的分子结构有左旋、右旋两种结构,只有左旋吗啡有止痛作用,右旋没有。使人们推想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专管止痛。1973年发现“吗啡受体”,并证明人、猴、猫、兔等动物的脑子里都存在“吗啡受体”。说明“吗啡受体”是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动物所共有的一种结构,并使人们推想出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1975年英国科学家找到了存在于动物和人的脑子中,作用与吗啡相似的物质,起名“脑啡肽”。揭开了“痛与不痛的秘密”(人脑中脑啡肽太少,痛觉就特别敏感;反之,痛觉就迟钝)说明:对于发现“脑啡肽”的价值,学生在第3段中找不到,要引导学生从后文寻找。从语言标志上看,第5段开头有“当今国内外对动物和人体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归纳起来,可以初步描绘出这样一个轮廓”这样的话,可见是一个总结段,再与文章题目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能准确并简洁地说出“发现‘脑啡肽’”的价值。
2、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解释中医针刺镇痛的科学原理。
明确:中医早就知道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疼痛性疾病,甚至可以用针刺麻醉的方法开刀做手术。针刺镇痛的原理之一就是针刺是引起脑啡肽产生和释放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把身体原有的与疼痛作斗争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这也是中国人应该为之骄傲的。)
(二)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说明方法
1、这篇文章介绍了镇痛研究的发展进程,但全文并不是散乱的成果简介,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研究过程中的每个发现紧密联系起来的?
明确:作者善于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比如第2段开头,“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第3段开头,“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第4段开头,“发现脑啡肽的消息,在我国医学界引起的兴趣尤其强烈”。这些句子的使用,使得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让读者明确地看到镇痛研究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2、这篇文章说明的是一个医学研究问题,专业性很强,但是普通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难懂,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比如说明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的差别时,写道:“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结构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镜子时看到镜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镜中人的右手。”又比如把“吗啡受体”比喻成一把“镇痛之锁”:“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只有左旋吗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镇痛之锁’。”还有一处:“惟一的可能性就是,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可以去打开‘吗啡受体’这把锁;而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吗啡只是和它有相似的作用罢了。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我们只能说儿子长得像父亲,很难说父亲长得像儿子,但根据儿子的长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他的父亲来。”比喻的运用,使得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抽象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
五. 考点分析
练习掌握现代说明文阅读的思路与方法。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并回答问题。
日本的双语言
日本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择优而从,青出于蓝。一位日本教授说:在古代,日本学习中国一千年;在近代,日本学习西洋两千年;古代使用中文和日文,近代使用英语和日语。二次大战后,日本的双语言又有新发展。
日本在一次大战前,贸易利用英语,科技利用德语。二次大战后,充分利用英语,引进新技术,发展国际贸易,把军事战败国变成经济战胜国。
日本投降(1945),美国将军麦克阿瑟成为日本的“太上皇”。他命令日本实行“语文平民化”。经过逐步改革,减少汉字数目,简化汉字笔画……
在美国的影响下,英语教学在日本逐步普及和提高。两种语言接触,必然发生“洋泾滨”现象。广东话的洋泾滨是有名的,可是跟日语的洋泾滨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日本的外来语原来很多,现在更多得无法形容了。日本学者说,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从汉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时间久远,习以为常,已经忘记了那是外来语了。今天从英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是日本吸收外来语的第二个高潮。
大半个世纪之前,日本放弃“意译”科技术语,改为“音译”科技术语,用片假名拼写。这使日本术语的读音接近国际化,但是片假名写成一长串,群众难学难记。有人主张改用汉字意译,引起意译和音译的争论。一位日本教授说,音译固然有缺点,意译的缺点更大。
日本人喜欢出国旅游。据说近来每年出国人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世界各地的旅游点都能看见川流不息的日本人。旅游使日本人增进见识,提高文明。国际旅游需要国际共同语,旅游是推广英语的一种动力。
日本的大企业要求职员英语过关,经常测试职员的英语水平。目的是使职员能够独自在国际互联网络上取得外国资料,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是真正的进入信息化时代。日本的电脑普及率已经超过了西欧。国际互联网络极大部分都用英语。英语成为在日本大企业中担任职务的必要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日本从1997起,小学生提前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西欧有些国家实行“扫除外语(英语)文盲”,日本还没有这样做,但是英语越来越被重视,几乎要跟日语并驾齐驱了。日本有人慨叹说:“日本”快要没有了,只剩下“Japan”了。
①选文第2段的“把军事战败国变为经济战胜国”一句若换成“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国”如何?为什么?
②“洋泾浜”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文中用“小巫见大巫”这一熟语是为了说明什么?
③体会“日本有人慨叹说,‘日本’快要没有了,只剩下‘Japan’了”一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④从选文上看,英语在日本的迅猛发展主要受哪几方面的影响?
答案:①不好。原句的“战败国”与“战胜国”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在日本形象逆转上正是英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样能很好地突出“充分利用英语”在日本经济发展上所起的巨大作用。②“洋泾浜”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互相接触而产生的混合语言。“小巫见大巫”形象地说明了日本非常善于吸收外来语的特点。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英语在日本的“扩张”之势和受重视的程度,语言风趣、幽默,耐人回味。④受美国影响,受出国旅游热影响,受大企业用人制度影响,受教育影响。
【模拟试题】
一、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豆豉(gū) 埋怨(mán) 同仇敌忾(kài) 敷衍了事(hū)
B. 怃然(fǔ) 木讷(nà) 为虎作伥(chāng)咄咄逼人(duō)
tag: 知识 测试题 高二语文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