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考试说明》作了明确规定:理解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道题为单项选择题,分值为3分。那么,临场应试时,如何联系语境,破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呢?下面略谈陋见。
(一)看清题目,明确要求
一拿到题目,不要急于选择孰对孰错。先要看清题干,读懂要求。纵观近几年考题,题干多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里面的相同或者不相同仅一字之差,如稍为疏忽,便会铸成大错,同时要弄明白用法和意义,两者全同才为相同,若两者之一不同或全不同即为不同。然后看选项明确考查对象,具体是哪几个虚词,命题的意图是什么,组合方式如何,落实虚词的出处等。
这一环,虽是常识,简单易行,但也正因为简单,就会使人大意马虎,痛失考分。因此,它是解题很为必要的第一步,千万大意不得。
(二)速调记忆,灵活比照
明确考查的对象和要求之后,马上打开知识储备的库门,迅速调动记忆,在脑海里展现相关内容。若出自学过的课文,回忆该句具体意思是什么,该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何。如2001年全国卷《田单列传》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这题的各项的第二句分别出自高中课文《病梅馆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和《屈原列传》,其意思分别为:(2)竭尽我余生的光阴来医治梅树呢!(4)相如于是捧着和氏璧后退几步站着。(6)项伯于是连夜驱马赶到沛公军营。(8)所以内政上被郑袖所蛊惑。这样我们可以迅速把握这几个加点词的用法,分别是:(2)表目的关系的连词,(4)表承接关系的连词,(6)表承接动作的连词,(8)表被动的介词。
若文言虚词出现的陌生的句子中,也可迅速回忆该词的所有用法及例句,快速对应准确找出它的用法,就以上面第(7)(8)句为例。我们马上从记忆中调出有关于的用法。见下表:
通过比照,灵活对应迁移,第(7)句和表中用法2相对应,可知该词在此表方向,向之意;第(8)句和表中的用法3相对应,可知该词在此表被动,被之意。其他选项也可用此法类推,该题答案为D.
当然,要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必须熟读课文,识记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等。这得靠平时积累,功夫在课外,这里不作赘述。
(三)分析虚词所在句中的位置,区分用法
一般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也不同。比如也字用于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其位于句首,一般用作语气副词,位于句中动词后,一般用作代词,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请看下面具体的例子:
(9)儿妾食麦而已。(《任其人》)
(10)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范滂别母》)
(11)臣请以雕玉为棺。(《优孟衣冠》)
(12)何后期为?(《穰苴执法》)
(13)帝愀然为之不悦。(《宋史·列传四十》)
通过结合语境分析,观察虚词所在的位置,推断其用法。第(9)句的而字用于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不难推断它是表语气的。而第(10)句的而字连接两个动词,它只能是连词,表承接。第(11)句的为后面没有动词,它应作动词。第(12)句的为用于句末,它只能是助词,表语气。第(13)句的为用于名(代)词前,后面接着动词,它应为介词。
用如2003年全国卷第12题: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A、B两项中的虚词的位置,乍一看它在句中所处位置不同,但细看还是相同的。A项是:为+名词+动词,两个为均是介词,表被动。B项是:以+动词,以均为表目的的连词。D项的结构成分和在句中位置都极为相似,两个因均是表顺承的连词。C项的焉均用于句末,但前者表语气,后者实质上兼词,相当于之,在句中作问的后置状语。故答案为C.
(四)运用语法分析,明辨虚词的异同
虚词的各种用法。大都是要根据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来确定的。我们可以根据语法知识判别其用法。方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的功能。就以2003年第12题A项为例,谓语分别是鞠笑,它们前面的为伯父让之和为天下都分别作状语,都是用来修饰谓语的介词短语,那么,两个为都表被动,是介词。
再看以下几个句子:
(22)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本纪》)
(23)(臣请人),与之同命。(《鸿门宴》)
(24)而小民无立锥之土。(《三国志·仓慈传》)
(2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2)句的主谓宾分别是陛下怜之。可知之是代词。(23)中的主谓分别是臣同命,与之作状语,由此看来,与之只能是介宾结构,之应是与的宾语,是代词。(24)句中的宾语部分是立锥之土,土是中心语,立锥作土的修饰成分,那么之 就只能是结构助词的。(25)句中主语部分是孤之有孔明,之用于孤(主)和有(谓)之间,那么之是助词,表取消句子独立性。(26)句若理解为没有爪牙的锋利,显然不够顺畅,若理解为没有锋利的爪牙就顺畅多了,可见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上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临场应试方法。显然,这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分列四点,实际上这几种方法往往是要综合起来使用的,要掌握它,还需要举一反三。同时要从宏观上把握文意,结合上下文来破解。
www.jiaoshi66.com
tag: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考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