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2007年新课标考纲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命题人青睐,是历年中的老面孔。那么,除了掌握这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外,是否有辅助答题的技巧呢?来看梅老师为我们支的高招吧!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2年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百骑仓皇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中的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
(二)代入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中的解题方法,在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代入法即是一例。请看例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B
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D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 于是、就解。再看: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田单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 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可以看出,两个于显然不同。
(四)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如 2006年辽宁卷第11题C项: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此处,则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综上,两个则字用法各异,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五)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如2002 年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
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
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www.jiaoshi66.com
tag: 技巧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考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