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成立华工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她后来会成为“名校”。
那时候华工只不过是武汉大学和另外一两所大学分出来的几个工科系,地方只有现在校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学校的定位是地方学校,100%的教学(没有科研),这样过了有二十年。
后来朱九思做了校长,兼并了校园与华工一样大的武汉机械学院。朱九思说,学校要发展首先必须有地方。当时有大批的北大,清华毕业生在湖北"劳改"。文革后期政治气氛缓和,这些人被陆续解放,但是没有地方愿意/敢接受。朱九思派了教务长守在劳改场门口,放出一个,接受一个。这些人对华工感激涕零,拼命工作报答华工。从这时起,华工才有了搞科研的力量。另外针对华工底子薄,没有大牌教授的情况,朱九思要求华工人发扬团队精神,不搞内耗,一致对外。华工的“团队”在几个项目中战胜“大牌”,比如激光工程。
文革结束时,国家百废待兴。大多数学校忙着拨乱反正,有的还在继续文革。教育部为了摸清情况搞了一个学校评估。在十五项指标中,华工十二项全国第一,所谓一鸣惊人。靠了这 次评估,在一九八四年从来没有人听说过的地方学校华工一跃成为国务院第一批批准设置研 究生院的二十二所学校之一。
去过华工的人都记得,华工的校园像北京城里一样规划的方方正正。一个华工学生可能在西十一舍,在南三楼做物理试验,在东四食堂吃营养餐。校园很美,因为走在路上看不到一 座楼,都被四季常绿的树木挡住了,象是走进了植物园。走近了看,每座楼长的都差不多(的难看):四面直立的水泥墙,没有任何修饰。这就是华工。
华工的校园,华工人,华工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方方正正,不加修饰。各地的大学民谣各不相同,武汉的版本是"学在华工"。多年以后,想起当年华工读书之苦可以说不堪回首;而 后来听到一些名校的朋友夸耀他们如何考试作弊时更觉得匪思所疑。在工作中不同场合下推荐过许多华工毕业生,有些本来并不十分了解,但总是很有信心华工的学生业务素质好,基 础扎实,吃苦耐劳。
华工很有自知之明。清华大学有句口号,"学部委员的摇篮"。华工的口号是,"工程师的 摇篮"。九四年校长杨叔子给北京校友做报告时兴奋的说,
网上很多同学认为华工浮躁,因为有些华工的学生动不动就讲排名。夸耀自己的母校人同此心,除了北大,清华不需要自夸以外,很少有学校不陷入"我比你好"的情节。有的学校 有历史,有的出过大师,有的朝中有人。华工多年以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从中央,湖北 省到武汉市都不受人待见。取得的成绩都是"一刀一枪"搏来的。从八十年代起,在所有的 国家大学排名中都是综合前十名,工科前五。(有个插曲,《人民日报》每年都要登高校科技论文排名,九四年除外。那年华工超过清华排在第一。《光明日报》有华工的校友,破例登了一次。)这种情况下,华工学生不讲排名,还能讲什么呢?华工的崛起如同平地起高楼 ,让有些老牌学校的同学很不舒服(我当年也曾阔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面讲初建华工时并没有人预计到她会成为一代"名校"。这个"名校"是打引号的。目前的中国,能称得上名校的只有北大,清华,加上中科大。华工的成绩不会被网上有些人的谩 骂抹杀。排名虽然不全面,确实客观的,如论文数,专利数,科研经费。在"一穷二白"基 础上取得这样的成绩,每个华工人都有理由为之自豪。然而华工内无历史积蕴,外无"贵人 "相助。现在的发展可以说是如谋"希望母校能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踏踏实实做学问,让我们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华工的崛起。
tag: 大学 校庆工作寄语,工作寄语大全,寄语大全 - 工作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