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小学课本剧,英语课本剧,初中课本剧,校园课本剧,http://www.jiaoshi66.com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读,
一、《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为历代评家所重。当代学者叶嘉莹编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可参。
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二、《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首联写群山相连,万壑钟秀,奔赴荆门,山川灵秀钟于此处,才生长出明妃这样的人物来。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颔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颈联是委婉的讽语,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像,表达了无限的伤感。尾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三、《登高》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诗的前二联重在写景,而景中有情。首联绘出一幅暮秋画图,透出诗人凄苦苍凉的情怀。颔联从大处着笔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情怀。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样,本诗不单有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见深沉。尾联作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意兴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就容易理解了。
一、《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
二、《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三字,有余音缭绕之感。
三、《登高》
《登高》于悲痛中渗透着杜甫伤时忧国的心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创造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一、《秋兴八首》(其一)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
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二、《咏怀古迹》(其三)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尾联借出塞之曲点明题旨。
结构示意图:
三、《登高》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声凄凉,这就开门见山地表现了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
颔联寥寥几笔,就把肃杀凄凉的秋景写得气势宏大,令人触目惊心。分别描写两种印象最深的事物: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
上一篇:(乌鸦与狐狸)课本剧
tag: 课本剧,小学课本剧,英语课本剧,初中课本剧,校园课本剧,优秀教案 - 校园剧本 - 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