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五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五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教案 | 人气:155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 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 
四、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五、学生诵读 
第二课时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更吊卑事广运帅蕃饩絜摩厉辍节亿旅进旅退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视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二、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五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三、外交辞令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1] [2]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之五》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