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吆喝》讲、学、练立体化教案
【内容感知】
《吆喝》着实谱写了一曲离我们渐渐远去的“生活交响乐”,内容虽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品貌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向我们渐渐走来。吆喝也是一种文化,清纯悠扬的叫卖声显然蕴含着作者的创作个性,那精妙的结构、地道的北京口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乾正是以发现美的慧眼从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的商贩的吆喝声中发现了文化的所在。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招徕(lái)吹嘘(xū)隔阂(hé)烫手(tàng)沸腾(téng)卤煮(lǔ)荸荠(bíqí)囿(yòu)饽饽(bō) 钹(bó) 蘸(zhàn) 馅(xiàn) 佐料(zuǒ) 甸(diàn)秫秸(shú jiē) 吆喝(yāo he) 馄饨(hún tún)
2.多音字
chuāi揣在怀里 mó磨刀 gǔ骨头 qí荸荠
揣 chuǎi揣测 磨 骨 荠
chuài挣揣 mò磨坊 gū骨朵儿 jì荠菜
二、字形
捞 打捞 饨 馄饨 伶 伶俐 酪 奶酪 秸 秫秸
唠 唠叨 沌 混沌 领 领取 洛 洛阳 拮 拮据
崂 崂山 顿 顿时 聆 聆听 络 经络 诘 反诘
涝 排涝 囤 囤积 岭 山岭 烙 烙印 桔 桔子
三、词义
1.重点词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杆。
招徕:招揽。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馄饨: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后带汤吃。
晶莹:光亮而透明。
挑子:扁担和它两头所挑的东西。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饽饽:馒头或其它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吹嘘:夸大或无中生有的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2.近义词
隔阂• 隔膜
都可以做名词。都有情意不相通的意思。“隔阂”指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多用于人与人之间,如“两代人之间有隔阂”;“隔膜”指情意不相通,彼此有意见,如“消除隔膜”,还可以指不通晓,外行,如“我对这种技术实在隔膜”。
3、相关成语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
油嘴滑舌:说话圆滑,世故,善于狡辩。
四、文学常识
1.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2.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顺叙或倒叙,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五、名篇名句
1、现在北京城到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地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3、“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还播放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
剖析:借用交响诗,写出了北京胡同音响给人带来的美感。一个“还”字体现了一种中外同乐,雅俗共赏的味道。“很有味道”评点精粹,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2、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剖析:典型的过渡段,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一句承上,肯定了北京胡同音响的美妙动听,后一句则总启下文内容,总说北京胡同的吆喝是这部分交响乐的声乐部分,能让读者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
tag: 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