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传统节日礼仪,中国节日礼仪,外国节日礼仪,http://www.jiaoshi66.com
春节的拜年礼仪,
春节的拜年礼仪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在全旗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20**年,*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在旗委、旗政府和旗关工委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发展大局,抓住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个主题,深入学校、社区,全面开展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借助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小小乌兰牧骑、国际象棋培训班、校园乒乓球、足球基地等,相继举办**手拉手草原采风夏令营、“** 阅读全文 >>
20**年党支部工作总结
今年来,我站党支部在公路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党建工作中,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推进交通部“三个服务”为重点,努力创新党建工作,使我站党建工作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工作、改进方式、转变作风、增强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 阅读全文 >>
十七大学习心得: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依据、基本内涵、指导地位及有关要求作了深刻的阐述,这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从酒泉的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握好“六个一”,将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1、高举一 阅读全文 >>
合法性的基础:道德抑或权利?
传统政治理念:政治权力代表“道德至善”在去年中国抗击SARS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很多医务工作者表现出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职业尊严,令人钦佩。同时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言语:“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我是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呢?”等等。这样的言辞中国人都很熟悉,过去50年来任何政 阅读全文 >>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突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是一种临时性安排和一般性政策设计,而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思路和总体战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