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牢牢构建和谐社会这条主线,认真学习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结合苍南实际,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运用上有新收获。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我们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六个必须”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通盘方案。从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出发,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和新的办法,实事求是地理顺和整合好种种利益关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三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四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六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同时,作为通盘方案的“六个必须”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衔接、交错的。“以人为本”是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高原则;科学发展观则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红线;其他四个方面,涉及到发展、改革、稳定、执政等各个方面。
2、“五种理念”催生中国和谐经济的积极变化。十六届六中全会更加突出经济的和谐发展,坚持以“和谐”理念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一是告别“gdp崇拜”,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速并非真正发展。与各类经济指标攀升带来的现实效应相比,发展观念的转变将为经济平稳前行奠定重要基础,具有更为长远的效应。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是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随着对“唯gdp”政绩观的反思和纠偏,及“绿色gdp”统计指标的首次推出,作为一种比“环境保护”更加全面和本质的观念,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在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模式利弊的重要参照之一。二是遏制工业消耗信马由缰,节能、环保成调控“阀门”。六中全会更加关注工业消耗,在“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我国经济中惯有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开始遭遇到猛烈“狙击”,工业经济和相当多数的工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阵痛”。三是“拐点”效应日趋明显,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实惠”。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关注的重中之重,粮食的增长,农民的增收,是实现城市和农村和谐发展的核心。在“和谐”理念指引下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必将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源源不断的利好。四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中央视野。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系统的阐释了构建和谐社会,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消除不和谐因素,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步。六是更加重视就业问题,全力铺就社会网络。六中全会把群众就业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解决,进一步扩大了扶持范围,增加扶持内容,改进操作办法,延长执行期限,积极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积极的就业环境。
3、“幸福指数”成为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的主观指标,也就是幸福感。关注幸福指数、提升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地方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将其纳入和谐社会指标评价体系中,不再用单一的数字精彩来掩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硬伤,掩盖矛盾日益加重的民本问题,而是用一种科学统计的理性回归,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数据,使“幸福”与“和谐”更加量化。
4、“政府归位”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六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规划蓝图,表明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已经步入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手段稳定、发展方法现实的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已经进入制度落地阶段。中央虽然把发展目标调整到社会事务层面,和谐社会建设具体操作还是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最切身的事情做起,从民生“三要素”入手解决民生“三难”,重提社会公正,实际上预示着对政府职能定位的归位——从改革开放前的全能型政府,到改革开放后试图扮演经济型的政府,到现在又回归到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个定位上来,这些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全力以赴推进年内各项工作的落实
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最终要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去,落实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工作中去。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强大动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力推进我县“十一五”发展和当前各项工作。
1、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要把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高潮。要通过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领导干部会议、座谈会等多途径多形式进行学习,努力把六中全会精神学深、学透。县“两办”要及时发出学习通知。加强对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力度,在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党员群众中全面开展学习中各种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积极抓好县乡换届工作。县乡换届工作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事关苍南发展大局,事关苍南长远发展。要认真研究县级班子换届工作方案,积极做好有关筹备工作,适时召开县委常委会、县委全会、县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大力抓好乡镇党代会工作,确保在10月底之前完成乡镇党代会。下午,我们还将召开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3、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十一五”开局之年、县乡两级班子换届、超强台风正面袭击的“三大严峻考验”和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认真对照市、县目标任务,以铁的决心、硬的举措、实的作风,紧盯全年目标,冲刺80天,倒排时间,倒排进度,集中精力,奋力攻坚,抓好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努力确保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目标。一是招商引资要一刻不松。大力抓好民企项目、大项目的招商,坚持把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严格落实责任,力促早日落地。二是工业发展要一拼到底。深入实施“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围绕年度工业性投资目标任务,分门别类逐个研究对策,攻坚克难,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三是富民攻坚要一抓见效。全面落实“1+8”富民攻坚扶持政策,结合灾后民房重建,突出抓发展、抓规划、抓环境、抓共建,切实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扶持力度。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抢抓进度。加快推进78省道、瓯南大桥、江南海涂围垦等重点工程建设,千方百计破解难题,全力以赴加快进度。五是新农村建设要扎实推进。根据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大行动”动员大会的部署要求,以“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为龙头,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革命”、“村企共建”、“攻三通、破三难”等活动,精心制定方案,落实具体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要抓好“三沿”整治、计划生育、“青山白化”治理等工作。
4、全力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坚持把维稳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坚持敏感时期抓敏感问题,重点时段抓重点问题,全力以赴抓好稳控工作,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深入开展非正常上访集中整治活动,加大对信访案件的排查调处,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灾后信访各项工作,坚持把预防控制进京赴省上访作为工作重点,做细做深群众的思想工作,着力防范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铁网三号”行动,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苦战80天,严防死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今年实现安全生产事故“零增长”。
5、切实抓好灾后重建工作。在巩固提高“五个有”、“五个通”、“五个保”的基础上,以倒房重建、生产自救为重点,全力以赴推进重建家园各项工作。要把倒房重建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灾后房屋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严格落实责任,精心制定计划,切实把倒房重建工作具体落实到人、到村、到户,倒排时间,明确时限,加快推进,确保大部分灾民在20**年春节前搬入新居。
6、认真谋划我县今后五年和明年工作。今年是届末之年,也是县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同筹划今后五年和明年的工作结合起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事关苍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积极提出对策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中央决策精神,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及市委“三个温州”部署要求,结合苍南实际,积极做好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出发,积极谋划今后五年和明年的工作。
tag: 省市县委,机关公文写作,行政公文写作范文,职能部门 - 省市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