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范文网教育教学教务教研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

六六教师之家 | 教务教研 | 人气:352

标签:初中教务处工作计划,教务员工作职责,http://www.jiaoshi66.com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

本讲以天津市某学校的老师及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案例,详细地介绍了一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以及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小组协作形式、学生的态度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认识过程

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有关学生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培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些专家在探索和实践中发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很好的方式。
经过研究和探索,老师体会到,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个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信息资料中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信息资源、培养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媒体可以为创建这种强调“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的学习模式提供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基于此,今年,教育部提出在高一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后,我试图通过努力建构一种更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就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建立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使教师、学生与信息媒体在互相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
美国教育家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师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在课堂演示。这是近些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个层次里教师完全控制学习;第二层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如教师制作或指定一个网站,学生在这个指定网站的支持下一起学习讨论,现在有些教师制作网络课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完全自主控制、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属于这一层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述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创造、传递新信息。
基于以上考虑,老师设计了一个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单元计划,将研究的总课题设立为“我最喜爱的诗人研究”,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任意最喜爱的诗人进行专题研究。共有六十位同学参加了这个课题小组,并自愿结合成十四个小分组,他们研究的诗人涉及屈原、杜甫、苏轼、泰戈尔、莎士比亚、徐志摩等中外诗人。
在学生开始研究前,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
1.制作各种电子表格模版,如“诗人知多少学生问卷调查表”、“小组分工计划表”、“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材料汇总表”、“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总结反馈表”等,通过这些表格的下发与收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组织学生有计划的学习。
2.我为学生搜集了一些书籍并推荐网站。如“中华书库”“中国诗人”。
3.在教师计算机上设置研究性学习文件夹,文件中设置了教师支持材料、作业提交、教师范例、学习评价、素材库等子文件夹,便于学生通过网上邻居直接获取老师提供的资料并上交作业。
4.为了让学生更清楚他们将来把研究成果展示出来的方式,老师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一个“我最喜爱的诗人——李白”演示文稿范例和学生网页范例。

www.jiaoshi66.com 二、实施过程

本研究课题进行了三个月时间,分三个阶段,十步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明确课题、小组分工、技术准备)
第一步,教师结合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总课题、实施过程、提供的支持材料,并对他们参加本次活动提出要求,要求他们:
1、认真准备、参与并完成这次活动,2、学会互相协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3、学会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计算机的应用相结合,4、学会用演讲、多媒体演示文稿、建立自己的网站等方法宣传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或成果。   
   第二步,明确研究课题,教师向学生做有关“我最喜爱的诗人”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你知道哪些中国古代、现当代、外国诗人,你最喜爱的诗人是谁,为什么,你最喜爱他的哪首诗,为什么,你读过哪些介绍、评价这位诗人的书籍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确立一位诗人作为研究对象。
第三步,技术准备。由于本次活动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的,学生活动一直在机房进行,所以学生要接受有关技术培训,包括:上网查找信息、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网页制作等。由于高一学生已经在计算机课上学到了这些技术,所以老师只做了一些强化工作。
第四步,确立课题研究小组,本次学习活动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确立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并制定小组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向教师提交“小组分工计划表”和“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包括:研究目标,研究这位诗人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日程安排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包括收集、加工信息资料、提出论点、撰写论文)
第五步,搜集资料,学生一方面可以采取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的方式搜集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inter网的信息资源,在网上获取信息,互联网上有许多文学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学生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找到诗人的文字介绍、画像、诗歌朗诵等许多资料,学生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填写“小组材料汇总表”。 “小组材料汇总表”包括:材料的主题、来源、类型、摘要、收集时间等。-
第六步,处理、加工信息资料,只把资料汇集到一起是不够的,要让学生从大量的资料中做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建立资料整理文件夹,将保留下来的资料都放在这个文件夹中,并制作一个资料整理表将互联网上和文件夹中的原始资料与表中标题链接。这样既便于资料的检索,又能很快捷的找到原始资料。这比传统的用笔记本或卡片整理资料的方式快捷得多。
第七步,撰写论文,资料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组并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自己的想法,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会继续收集和自己想法有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点并充实论据,在此基础上写成自己的研究论文。
由于对一个诗人可以研究的方面很多,如性格、生平经历、作品思想内容、对诗坛的影响等,所以老师让学生选择他最感兴趣、最有想法的一点来做专门研究并撰写论文。学生的论文题目非常丰富,如“泰戈尔诗歌对现代中国诗人的影响”、“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煜的悲剧人生”、“复杂与统一——李白性格及个性对其诗风的影响”等。
第三阶段 发布成果、总结评价。(包括制作演示文稿、演讲、建立网站、教师讲评)
第八步,学生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并结合演示文稿进行演讲,在研究成员内部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将自己的研究论文改写成一个七分钟左右的演讲稿,然后结合演讲稿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在课前,教师将每个小组的演示文稿汇集到一起,制作一个片头,各组只要点击自己的演示文稿的链接就可以演讲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得到知识、受到启发。
另外,在学生演讲前,教师制订一个“学生成果演讲评价标准”,各组演讲后,其他小组进行评定、打分。这个量化标准不是以知识的掌握为标准,而是从研究内容、演示文稿制作、演讲水平及答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
第九步,各组将自己对诗人的研究制作成网页,将网页汇集到一起制作一个网站,在互联网上发布。他们的网站起名为“诗海飘香——天津市十七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
第十步,学生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向教师提交“课题结题报告”及“研究性学习总结反馈表”,总结的内容包括: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如何等等。教师评价,表彰、奖励。
老师对学生参与本次学习的评价是从多方面考虑的。如学生的组织管理才能,与他人合作情况,信息的搜索、加工处理,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演讲的水平,信息技术掌握水平,为知识传播所做的贡献等多个方面,力图全面、公正的评价学生。

www.jiaoshi66.com 三、体会和思考

(一)对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思考
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个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信息资料中的学习,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媒体为创建这种学习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和多种表达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快捷和直观的搜集资料的方式,还提供了多种表达自己观点、成果的形式,学生不必将展示成果的方式局限在论文、调查报告这种单一的形式。如在本次活动中学生除了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外,还结合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演讲;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布,这在更大范围上、更深层次上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的愿望,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了空间,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园地。
2.多种方式使用信息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与学习的途径。
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以各自不同的擅长参与到学习中来,扬长避短,使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空间,并有均等的机会享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看到,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视为“有或缺乏学习能力的人”与在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学习环境被视为“有或缺乏学习能力的人”不是同一批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还为他们“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这一想法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3.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参与学生学习,成为学生的高级合作伙伴。
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计算机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组织、参与学生学习的工具。如他借助信息技术创建了各种组织学生学习的表格、评价工具、说明性演示文稿和学生演讲的片头、网站框架等,真正起到了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作用。

[1] [2]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教务教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