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行为
一、课堂管理行为的一般原理
(一)课堂管理技术
课堂管理技术,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它包括教师试图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学生有碍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我们探讨教师的课堂管理技术,是为了建立一个协调、成功的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建立和维护课堂秩序,监督学生的行为,保证学生认真听课和辅导学生做功课。
我国传统教学中的课堂管理偏重于纪律,尤其是重“静”。其实,安静不一定是课堂管理的理想追求,因此,不能反对带有一点吵闹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成绩和情感的结果也应是课堂管理的标准之一。课堂管理标准和学习成果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表明,更好的管理与更大的成绩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上较差的管理与学生较差的情感相联系,与学生的违纪行为相联系。
(二)教师课堂常规管理的控制方向
1)教师对学生的正向估价
教师对学生的正向估价的基本认识有:①学生在课堂上是想学习的。即使那些假装不学习的学生,也存在相当程度的学习愿望;②大多数学生在寻找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要施行一定量的具体的个别化教育,这样会使学生有求帮助的愿望得到满足;③学生希望公平。教师的课堂不公平往往首先表现在那些成就期望较低的学生身上,教师很少向他们微笑,很少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他们也很少被提问,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时间较长,他们的回答很少得到表扬。为了实现学生期望的公平,教师有必要在课堂决策上实施补偿原则,以便对害羞的、迟钝的、安静的学生进行一些特殊的保护。要实施宽容的原则,即可以忽略一下特殊儿童的某些反常行为。这样就可以正确估价学生接受管理的积极因素。
(2)教师对学生的负向估价
他们注意的是学生的懒惰散漫,采取一些强加措施。对学生问题随意处理,祸及全班,有的教师甚至追求一种涟漪效应,即当教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扩大影响到其他学生。我国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师利用的“杀鸡给猴看”的警戒作用,就是想对目睹此种处罚的学生的行为同时进行控制。这种涟漪效应在小学阶段比较有用,到了中学以后,随着学生判断力的提高,对施罚者往往带上自己的看法,施罚者的暴怒会引起其他目睹处罚的学生的反感。如果一个教师受学生的欢迎,威望较高,这种涟漪效应也会发生一定的教育作用。
(三)师生课堂行为的研究方法
(1)客观观察法
观察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社会行为。观察时间有长有短。例如英国科研人员1975~1980年在19所学校58个班对489名目标学生和 58名教师分别进行了84,000次和 47,000次观察,这种观察相当详细、繁琐,而且强调纯客观性。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种看似客观的研究不可能真正了解并解释复杂万端的人类社会行为。
(2)实验研究法
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难度很大,人为的控制和操作不太可能,偶发因素较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有时变得很模糊。不过,人们一致认为,罗森塔尔(Rosenthal)和贾可布森(Jacobson)于1968年的实验已证明其可行性,“罗森塔尔效应”为世人所知。我们坚信,师生的社会性行为可以通过实验研究来进行操作和控制,以此来说明各行为变量之间的相关,做出并检验有关的因果关系的假设。
(3)田野研究法
这是英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学者于本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对课堂教学采取的实地参与、长期观察的方法,以期研究师生在教室中的行为。这是文化人类学方法的移植与借用。经区别于传统的“假设—演绎”的量化方法,是讲求意义理解的质的分析,颇有点解释学那样,通过文本——许多的证据、资料,逐渐理解,寻求这些材料背后的意义。一般它没有预设,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
总之,教师教学社会学分析是一个崭新课题,有待理论与实证的进一步研究,其研究越深,越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课堂管理行为的基本内容
(1)优化结构
这是现代管理“整分合”(整体结构把握、科学分析、组织综合)在教学管理中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第一,优化组合结构。教师与学生共处在同一个教学协作系统中,组合便是这个系统的核心。教师与学生属于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层次,其功能、任务和职责是十分明确的。但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针对学生的差异,又可把教学班众多学生,分为两个以至多个层次。由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知识不仅靠自己的钻研与思考,还需要群体合作进行智力启迪与互补,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学习群体组合结构必须是灵活的。学生可以同桌相邻组合,即以邻座同学之间组合进行课堂中的充分议论,协同完成实验与作业等;可以“学科座位”组合,即上某一学科课时,按某学科的学生学习水平和实际,另行组合,可以实行“小先生”或“小助手”制,即让学生中的学习带头人,主持或协助教师负责某项学习活动等,有的学校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长的实际出发,实施“个性化分层”教学,将某些课程分为A、B、C三个层次,对每一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到其中一个层次的教学班上课等等。教师灵活运用多种组合结构,通过多种分工协作充分发挥群体作用,有效地使教与学密切结合,促使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优化课堂结构。课堂结构是指教学环节及其进行顺序和时间分配,它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宏观管理。如习题课的教学采用“引入—探究—强化—拓宽”四个环节组织教学;概念课采用“引入概念—建立概念—运用概念—巩固概念”四个环节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课,采用一个概念的形式、一个定理的判断、一篇范文的剖析、一道例题的分析,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演泽的方法,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法”课采用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经由感知—理解—巩固—吸收运用的过程,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等等。这样使整个课分为相连的几个环节,把握好这几个环节,就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满完成。
(2)运用激励机制
从学生心理过程来看,学习活动主要依靠学生内在动力的驱使,但外在动力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动力因素。激励机制就是将外在动力因素激发甚至转化为内在动力因素,抓住了激励机制也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采用何种方法方式,在什么时机运用激励机制是教学管理艺术的重要方面。如引发“兴奋点”。要善于抓住学习内容本身的新、奇、美、妙、趣,直接引发学生学习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思想内容,把教育内容主动、适度、潜移默化于教学过程中,激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运用介绍知识的实际应用,举行讲座,进行模拟生产实验,实地参观,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要分别为他们设置近期目标,激起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感到有力量去实现目标,使学习处于兴奋状态;又如捕捉“闪点光”。特别是后进生,即使只有一丝闪光,也都应该给予热情肯定,仔细洞察他们的点滴进步,用“差中找好”、“错中找对”的辩证艺术,调整他们的心态,排除心理障碍,激励他们变自卑为自信,变自负为自强,变落后为先进。再如把握“分化点”。随着教材的“分化点”的出现,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状况会有较大变化,一些学生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会出现障碍,思想情绪会发生波动,学习上会产生“困惑”。教师要善于体察分析,及时进行思想、心理、认知方面的疏导,加强个别辅导,更多的采用体态激励、情感激励、激励他们提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对集体的激励,除了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和榜样促后进之外,还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抢答、笔练、板演等方式,适时组织班组之间进行单项或多项的学习竞赛。集体中的意见分歧与方法上差异最易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情绪,集体成功的快乐具有巨大的情绪力量,激励集体中每个学生奋发向上。
(3)科学运筹时间
科学运筹时间的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有效地支配教和学的时间,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一种教学管理艺术。
就课堂教学而言,要解决好教学时间限定性与课本知识容量丰富性的矛盾、知识的积累与能力形成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学习的高效率,其方法是较多的。
tag: 教学 课堂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学习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政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