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教学教案:课堂管理行为

高一政治教学教案:课堂管理行为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政治学习 | 人气:707

标签:高一政治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一政治教学教案:课堂管理行为,

  第二,反馈信息必须是简洁的。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及方法不当都是不足为奇,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而反馈的内容则应体现出科学性、简洁性。反馈的信息比上一次输给学生的信息要更为明了,更能直接解决问题。

  第三,反馈信息必须是及时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所以,要反馈的信息应在学生的大脑神经通道上的原有知识痕迹还未完全消失之前进行。及时反馈能强化学生正确的知识,而间隔太久的信息反馈,不利于建立正确的知识结构。

  (3)教师的自我控制

  讲授过程的控制。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凭借讲解、板书、教具等方式向学生发送信息,学生则是利用自身的感官来接收信息。教学信息经学生大脑处理后,学生则以各自的表情、语言、动作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讲授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捕捉学生反馈信息,以随时修正讲授速度及方式。

  第一,教学主现性的控制。教学中偏离正常轨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离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自身的失迭现象造成。因此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板书科学、举例生动、表述精要、作图清晰,切忌东擦西抹、见缝写字,或写错、说错,或手口不一。

  第二,教态的控制。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联结是指一定的刺激必然引出一定的反应(即:S—R)。教师的讲授方式能刺激学生而唤起某些反应,教学中教师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随心所欲、海阔天空、目中无人或过于滑稽的教态(S)只能引起学生离轨的行为(R),这对维持教学系统的有组织性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加以控制。

  (4)纪律控制

  师生共同管理纪律。控制纪律不是教师和学生为了控制对方而采取的手段,课堂纪律是教师和学生及学生间所相互影响的结果。纪律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两个系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接收和反馈,因此课堂纪律必须由师生的共同努力来管理。

  第一,增强学生的相对独立性。如果学生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完全依赖于教师这个子系统的指令,它便失去了独立控制的作用。而当把学生分为3~5人一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自由围绕教学任务活动会比全班集体活动更能吸引住学生,纪律就会相对易于控制。

  第二,师生和谐交往是有效地控制纪律的关键。无论从个人或集体意义上说,师生间的热情和融洽的关系是建立良好纪律的基础,这种关系是保持良好纪律的主要媒介。整个教学控制系统中,师生间信息交流越频繁,越能使系统维持稳定,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就越能保证。

  (六)控制课堂行为的五种有效方法

  从信息和控制的角度来看,知识就是一种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则是控制论中常见的“闭环控制”关系”。教师的任务就是全面控制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课堂控制的含意和做法有以下五点。

  (1)环境控制法

  目的在于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教师控制教学环境,就是不断变换刺激的角度,或经常给学生以新的刺激。简便易行,效果比较明显的方法有两种——悬念和讨论。

  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比如,在讲解“四则混合运算”一节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游戏:让学生事先想好一个数,然后把减5乘3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会丝毫不差地猜出学生所想的数。这就制造出一个使学生感到十分神秘的悬念。

  这个悬念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外,还有许多其它作用:其一,与新课有直接关系,学生要想知道结果就必须认真听讲;其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逆运算的思考方法。由此可见,悬念在教学时有巨大的吸引力,其潜在功能值得我们细心地挖掘和利用。

  讨论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贵的思维火花,经常在讨论中产生,将一个问题的讨论伸展开来,将涉及许多知识、思想和方法,这是难得又生动的综合课。运用讨论发挥特有的教学功能也是一种控制。

  (2)行为矫正法

  运用行为矫正法进行课堂控制,矫正行为问题,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观察课堂,记录学生课堂行为的优缺点。首先,客观地对课堂进行观察,认真详细地记录某个需要行为矫正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破坏性行为和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具体反应,如下图表示:

  行为问题/教师的反应

  吵闹着走进教室/“出去!再静静地进来”

  傻笑着进来/“脸皮真厚”

  坐下来,书却不拿出来/“我知道,要你对上课内容感兴趣真是非份之想”

  转身与邻坐同学大声交谈起来,“坐在第一排这个位置”

  坐在前排转身向同学们做个鬼脸/按住他的头使之转向黑板

  其次,按同样格式记录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该生的符合课堂规则的行为及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具体反应。例如该生安静地作业,教师的反应却是不加理睬。再次对上述两个记录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找出学生行为与教师反应间的特定的模式,查明教师反应与学生两种不同行为间的关系。课堂管理中的行为矫正法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出发,认为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是儿童的需要之一,如果不能以正当的途径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么他就可能会选择课堂中的破坏性行为;儿童的行为是习得的,是各种强化物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改变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就要改变原来对这种行为的强化方式。由此观之,上例中教师的反应恰是强化了这个学生的破坏性行为,因为在该生看来,只有当他采取行为问题时才能引起教师和全班同学的注意,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而当他遵守纪律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

  第二,查清强化物,并检查教师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强化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积极的(报酬),也可以是消极的(惩罚);即可是物质的,也可是非物质的。教师必须查明影响学生行为的强化物的种类和性质。研究表明,学生破坏性行为的动机之一是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教师要检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的性质,因为,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原属于惩罚性质的强化在某个学生看来则可能是一种奖赏。例如,对一个试图以破坏性行为引起同伴和教师注意的学生来说,教师课堂中对他的大声责骂正符合他的心愿,这样对教师来说属于消极的强化对这个学生而言则成了一种奖赏,行为问题越发严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惩罚会削弱某种行为,而奖励则加强某种行为。然而,这种惩罚和奖励只有与学生的感知相一致时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否则消极的强化也可能带来对破坏性行为的奖赏。

  第三,矫正不良行为。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后,教师应进一步对产生破坏行为的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并连续记录几天中某个不良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通过观察研究,教师可能会发现某个不良行为的发生可能与其它几个学生是否在场有关,或者只发生在语文课上,或者大多出现在教师对他当众进行批评之后等。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就能弄清引发不良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为了了解某种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并为矫正措施实施后考察这种行为的改进状况提供客观的参照指标,可以把各种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以图表方式记录下来。为了有效地矫正不良行为,教师必须以强化原理为指导,同时对不良?

上一页  [1] [2] [3] [4]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一政治教学教案:课堂管理行为》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政治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