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孔雀东南飞》:焦母休掉刘兰芝的原因

《孔雀东南飞》:焦母休掉刘兰芝的原因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学习 | 人气:968

标签:高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孔雀东南飞》:焦母休掉刘兰芝的原因,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这两组诗句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仲卿对兰芝的感情流露是自始至终的,而兰芝对仲卿的感情表露则主要出现在二人泣别之后。过去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是自始至终忠贞不渝的,这也许是一个阅读上的盲点。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兰芝请归”。请归,就是主动请求被休回娘家,兰芝为什么要主动请求被休回娘家呢?对此人们一般都理解为这表现了兰芝性格的自尊和刚强。正是这种理解使兰芝这个人物形象近乎完美的同时也非常平面化、符号化。如果我们能试着把兰芝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进行人性化一些的理解,那么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更有深意的形象。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大家看,故事一开始,刘兰芝先叙述了自己婚前所受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兰芝说这几句话有什么用意呢?
  很明显,这几句话是兰芝在向丈夫焦仲卿表白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时候,她表白的不是对丈夫的爱情,而是自己的价值,因为在那个时代,她是不能仅凭着爱情的名义为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申辩的。因为当时,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她自己的观念里,爱情并不是婚姻的保障,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基础。在婚姻的解除条件“七出”中没有哪一条与爱情有关。要知道,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婚前根本不认识,只能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结合也概莫能外。这样结合之后的婚姻生活,刘兰芝的感受怎样呢?用她自己的话说——“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苦悲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焦仲卿做一个小官吏,经常不在家,刘兰芝自己长期独守空房,难免孤单寂寞。另一方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每天辛苦劳作,反遭婆婆嫌弃。对于婆婆的无端挑剔,兰芝感到“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在这里兰芝似乎也觉察出婆婆的敌意和排挤并不是多年媳妇熬成婆的那种压抑所致,因此自己的忍让并不能唤起婆婆同病相怜的同情。在作出种种努力之后,她对这场婚姻最终失望并且产生了摆脱这场婚姻的想法,于是她提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重读兰芝的这一段冷静而理智的陈述,我们可以感觉到,兰芝之所以主动提出休回娘家,是因为她并不爱焦仲卿,这时的兰芝对丈夫是没有所谓爱情的,有的只是道义上的夫妻关系。但这绝不能说明兰芝是无情无义的,事实上一个在夫家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又自尊心很强的女子,是不可能对丈夫产生真正的爱情的,充其量只能是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推断,此时的兰芝没有对仲卿产生爱情的心理基础。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长诗接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的过程——是焦仲卿对她的爱感动了她,也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爱情。正如刚才我们所分析的,焦仲卿一直是一往情深地爱着刘兰芝,只是迫于孝道的压力,暂时屈从母亲的旨意。当他在“夫妻夜话”中说出自己的缓兵之计来劝慰兰芝时,兰芝却很理智地拒绝说:“勿复重纷坛”、“何言复来还”。而且,在细数了自己嫁到焦家带来的嫁妆之后,她说道:“留待做遗施,于今无会因。”可见这时她是作好了跟仲卿分道扬镳的心理准备的。
  可是第二天,就在回娘家的路上,她的情感发生了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原因很可能是焦仲卿进到车里对她说的那番誓言深深打动了她,同时,即将分离的特殊情境也常常会触动一个人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总之感于此情此景吧,她终于说道:“感君区区怀!”看来她的心弦这才被仲卿的真情拨动了。接着她说道:“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可见这时兰芝才开始有了对两人重新团聚的期望。于是,她也立下了爱情的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以这样说:兰芝本来一直过着平淡的婚姻生活,直到她与焦仲卿被拆散时,突然的变故——分离,才使这对夫妻真正相爱了。于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一段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真正拉开了序幕。
  3、门阀说
  这种说法认为,兰芝被驱谴是由于焦母的门第观念。
  首先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门阀”。门就是门第,是指在封建社会里有较高地位;阀,就是财阀,是指在当时的社会上拥有较多财富。门阀一旦联合来就会双方互补,有钱又有势。
  大家知道,汉魏之际,一些有钱却没地位的新兴地主或暴发户往往以嫁娶为手段攀起门第,以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一些有地位但没钱的家庭也不得不以联姻的方式维持或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焦刘的婚姻很有可能就是这种互补互利的婚姻。我们不妨先看看刘兰芝的穿着,文中哪写诗句是描写兰芝的穿着的?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衤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兰芝的严妆实际上并非清纯朴素之美,而是非常华贵之美。这身装扮在当时是需要相当的经济基础的。另外,在夫妻夜话时,兰芝还罗列了自己带来的嫁妆,都有哪些呢?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从这些嫁妆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家无疑是非常的富有。还有,她在娘家的闺房也不寻常,写闺房的句子有哪些?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移我夹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兰芝的娘家能以绫罗做衣,琉璃作榻,可见绝非普通劳动人家。兰芝家如此富有,是不是官宦人家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兰芝不是出身于门第较高的官宦人家呢?
  兰芝对仲卿说: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兰芝对焦母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焦母对仲卿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我们看,在驱谴兰芝的过程中,多次提到了贵贱问题,而且都是焦母和兰芝在提,看来出身贵贱是焦母与兰芝之间心存芥蒂的一个关键。我们能感觉到,焦家的门第显然是高于刘家的。而焦母的门第观念显然是很浓厚的,兰芝在她眼里只是个出身平民的贱媳,因此,焦母才安排她从事繁重的家庭劳动,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投以挑剔的目光。而兰芝在辞别婆婆时的“严妆”,显然是想要为自己讨回尊严的一个举动。借助于显示她的富有,来反衬焦家的贫寒,以“兼愧贵家子”来揭露焦家的自视清高。至于焦家,显然色厉内荏,只是个空架子。新媳妇整日地劳累,没有什么精神或物质的享受,儿子也不过是一般的“小吏”,焦母还自视了不起。可以说焦母的门第观念造成了紧张的婆媳关系,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4、无子说
  这种说法认为,焦母驱逐兰芝是因为兰芝没有子嗣。在诗里焦仲卿说过“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看来他们已经结婚两三年了,而刘兰芝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从诗中任何地方都看不出有孩子),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不是就因为着急抱孙子焦母才驱逐了兰芝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的婚姻制度有所了解。
  大家知道,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遵循“七出三不去”的原则。七出是休妻的七个具体条件,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
  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是患恶疾。
  三不去: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夫守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
  如果是因为不生孩子这个原因,焦母大可以直接引用 “七出”的第一条打发兰芝走人,没有必要横挑鼻子竖挑眼,拐弯抹角。话说回来,虽然古代允许出妻,但从中国文化总的倾向看,并不赞成出妻。要知道,琴瑟和鸣,白头偕老才是中国古代人追求的婚姻理想。因此即使构成了出妻的条件,古人也不会轻易出妻,而是尽力维持夫妻关系。如果是因为无子而出妻一般也要等到女方50岁过了生育年龄以后。况且,古代有纳妾的制度,妾所生的孩子都以妻为母,就等于是妻的孩子。在焦仲卿的这样的官宦家庭里,以无子为理由出妻实在没有必要。看来,刚刚结婚二三年就因为无子而休掉兰芝在当时看来也不是十分合理的借口。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结束语 
  这首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并不是关于这件事的任何理性的结论,而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那就是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正是在焦仲卿夫妻的死亡里,我们感到了灵魂的震动。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孔雀东南飞》才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走进我们当代人的心灵。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也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总之,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完成对这部作品的解读。理解了这一点,就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上一页  [1] [2]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孔雀东南飞》:焦母休掉刘兰芝的原因》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