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六六教师之家 |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 人气:636

标签:高考历史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4)启示:①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www.jiaoshi66.com

  6、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⑴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种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①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②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⑵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占城稻等。

  ⑶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史专题(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美关系)

  一.知识归纳

  1.中日关系史:

  (1)中国古代史:

  ①秦汉:西汉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他们“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授予日本金印“汉委奴国王印”。倭国“遣使贡献”,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②隋唐: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达13次之多,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班田制)、服饰(和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建筑样式(奈良城)、学校教育(儒学教育)等,都充分吸收了唐朝风格,当时中日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是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六次东渡)。

  ③明清(鸦片战争前):明中期起,日本武士、商人勾结中国沿海不法分子组成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居民。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配合,取得了台州九捷等胜利。

  (2)中国近现代史:

  ①半殖半封形成时期:1874年,日军在台湾琅王乔(今恒春)登陆,勒索白银50万两后撤走(略)。中日甲午战争:掌握背景(日本、列强、朝鲜、中国、爆发标志);经过(平壤、黄海、辽东、威海战役);性质(列强支持、征服朝鲜、入侵中国、侵略战争);败因(客观、主观);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危害及影响);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战役记忆: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义)台南)。日本划福建为势力范围(略);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甲午战争后,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领导护国运动。日俄战争结束后,从俄国手里取得旅顺、大连租借权;一战期间,借口对德国宣战,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1915年,提出企图变中国为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二十一条”(内容分领土、资源、内政)。1925年,日本资本家枪杀共产党员顾正红,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www.jiaoshi66.com

  ④国共对峙及抗战时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大规模侵华:掌握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略)、东北人民坚持抗战、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反蒋抗日、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战初期四大会战、洛川会议、《论持久战》、相持阶段日本策略变化(政治上以华治华,经济上以战养战,文化上奴化教育)、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百团大战、反扫荡斗争、抗日根据地建设(政治、经济、思想)、中共七大、抗战胜利意义。

  ⑤从过渡时期到“文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华政策一度追随美国;1972年,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较好,但围绕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问题、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民间损害索赔案等问题(核心是日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问题),中日之间有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近期安倍晋三首相、福田康夫首相访华和胡锦涛主席访日,使中日之间增加了更多的互信与合作。

  (3)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归纳:

  ①明治维新后的“大陆政策”,共分五步走(朝鲜,台湾、满蒙、中国内地、世界),侵略朝鲜是第一步,以侵略中国为中心。

  ②1927年“东方会议”(田中奏折),确立了分裂、控制中国东北的侵略方针。

  ③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的《基本国策纲要》(“国策基准”)确定了国防与外交配合、南下与北上兼顾的侵略方针。

  ④1938年日本首相近卫提出“建立东亚新秩序”和近卫三原则(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其实质是贯彻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打击中共力量、诱降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

  2.中俄关系史:

  (1)中国古代史:

  ①宋元:元朝时,俄罗期是钦察汗国(金帐汗国)所属的莫斯科大公国。

  ②明清:明末清初,俄国趁清军入关,中国东北边界空虚,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并对是中国提出的撤军要求置若罔闻,并继续增兵,扩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重创俄军。俄国政府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与沙俄的压迫有关(直接原因)。

  (2)中国近现代史:

  ①半殖半封开始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和美国公使充当“调停”角色(实际上是帮凶)。1858年参与签订了《天津条约》(记忆:公开行贿)。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1858年《瑷珲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记忆:爱妃北京,外黑里酷)。1860年《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规定,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通过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被俄国侵占。

  ②半殖半封形成时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支持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地区,俄国派兵侵占伊犁地区。左宗棠率军收复收复新疆后,曾纪泽与俄国交涉,中国收回伊犁。甲午战前,俄国虽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有极大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甲午战后,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软硬兼施、干涉还辽)。1895年,俄法银行团最先取得中国债主地位。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地区,划长城以北和新疆为势力范围。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www.jiaoshi66.com

  ③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的国际背景与十月革命的指引有关。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了很大帮助。苏联和共产国际在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国共对峙及抗战时期:1933年至1934年,博古、李德等人照搬苏俄以城市为中心革命的经验,在党内和军内实行“左”倾错误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1935年,中共驻国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

  ⑤过渡时期: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底,毛泽东率团访苏,1950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有重要意义。苏联积极援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如“一五”期间重工业项目)。中国奠定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也是走的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