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引用名言作论据以证明观点。
2·理清本文的论述层次。
3·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错误,明确对待错误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教学要求
1·本文根据议论的需要引用了很多名言,用的恰当灵活。这些名言有的充当论据,有的充当论点,有的既作论据又作论点。在研讨引用名言作论据这一教学重点时,教师应具体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要确实需要时才用,并要有自己的分析;②引用的名言必须同要证明的论点一致(材料同观点统一);③要充分理解所引内容的含义,不可断章取义;④引用应准确无误。
2·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精确地引用名言的能力。
3·课文中有几位名人未作注视,教师可作简介。
教学重点
1·理解引用名言作论据
2·理解议论文的段落层次
教学难点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本文中心论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而提出来的。)
2·本文中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得到论证的?
(本文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就在第2段阐明发生错误的原因,再在3、4段进一步阐明该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第3段主要阐明错误并不可怕,第4段进一步证明“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最后1段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实际,强调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本文就是这样一步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
3·本文题目如不加引号,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这句话是引用的名言,而非作者首创;另外,题目中出现引号也有暗示本文引用名言作论据的写法特点的作用。)
4·本文说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是不是说犯错误越多越好?
(本文用引证和例证的方法,论证了“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中心论点。写作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人们在从事各项活动的时候,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会遭受大大小小的失败。有了错误和失败,我们不必畏惧,不必害怕,应该“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出正确的路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会“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最终一事无成。本文作者并不是提倡犯错误,并不是说错误越多越好,并不是说对错误可以持满不在乎的态度,相反的,作者说要“努力防止和减少错误”,就是说应尽量避免错误的出现,要尽量少走弯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万一出了错误,万一遇到失败,也不必惊慌失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5·本文的结尾部分与开头部分是否重复?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是一般性概括,而结尾是深化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它是结合现实,针对问题,经过了有力的论证之后所得出的结论。这正是文章要解决的问题。这使中心更具体,更深入,更明确。同时也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理解文中所引名言含义,了解文章结构。
第3、4课时:理解文中准确的语言,讨论预习。
预习作业: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3·这篇文章的题目包含了什么哲理?
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请说明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7·写出文章所引证的名言。
8·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1·“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2·章炳元。
3·题目包含着“错误同进步”关系的辩证法。
4·中心论点是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5·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引用名言作为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并概述其意义和作用。
第二段:说明人们在认识世界时,错误是难免的。
第三段:分析“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的辩证关系。
第四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
第五段:联系社会实际,指出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也是难免的,正确的态度是 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出正确的道路。
6·结尾不仅呼应了开头,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7·略
8·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要怕失败,要想进步,就不要畏惧错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议论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篇议论文,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需要,要从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议论文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算得上是篇好文章。
本文就是这样的一篇好议论文。它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论证有力,富于启发性。本文
发表在198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上。当时我国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国的改革,先是在农村进行,经过三年,取得显着成效,农村面貌一新,广大农民生活有了改善。从1984年10月以后,我国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它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还包括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1984·10·6),“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小错误、中错误总是难免的”,要“避免犯大的错误”。(1985·4·15)这篇文章就是在我国改革重点开始转移到城市这个时候写的。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它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三、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四、理解文中所引名言含义,
五、布置阅读思考题,阅读讨论。
1、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思考题二:本文备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文结构分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思考题三:本文用什么作论据?
2、学生各自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着重考虑思考题一、二的回答。
3、解决思考题一及题二的后一问。
① 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本文是针对错误地看待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这个问题以扫除改革征途上的思想 障碍而写的。
文章中有三个地方明确地说到这点:
一、开头段中“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二、第4段中在引证普朗克转述歌德的话“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之后有一段议论,其中“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这些话就是针对这点而言的。
三、结尾段中“目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是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的。我们既不应当因为出了点错误便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更不应当因为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这些话,更是直接明确地说到了这点。)
② 全文结构分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全文结构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第二部分 (2一4段),论证论点,论述不应该“畏惧错误”,应该以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来对待错误。这部分侧重论述对待错误的正确看法和态度,对这方面作出论证,也就否定了另一方面(错误的看法和态度)。这部分是本文重点所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