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教案 | 人气:530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
    振、图、室、诏、穷、阵”等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
    2、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
    3、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
    文言文
    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
    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3、画出有关刻画荆轲的句子,概括人物性格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相关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
    课文记叙的情况。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通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句子的点读
    三、疏通文意,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
    点拨为辅,结合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疑难词句的解释: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7)北蛮夷之鄙人:
    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
    同(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5.诸郎中执兵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断其左股
    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2、背诵易水诀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
    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请几位学生简单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其他学生补充或教师点拨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
    缘起。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
    备。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
    亲王。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三、分析鉴赏(分组讨论探究,教师点拨
    分析第一部分的作用及人物形象的特点
    明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1] [2]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荆轲刺秦王》相关文章

tag: 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