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鉴赏诗歌形象考点详解

鉴赏诗歌形象考点详解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三语文教案 | 人气:432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鉴赏诗歌形象考点详解,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www.jiaoshi66.com

鉴赏诗歌形象考点详解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①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②诗人自我形象。一般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且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气、情感或思想观念;而在抒情诗中,则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一)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表现了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本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柳州之后。
    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作者的寓意是什么?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在冰天雪地里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它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二)诗人自我形象。一般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且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2、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强化训练
    1、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2.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3、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表现了什么思想? 
    4、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____。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鉴赏诗歌形象考点详解》相关文章

tag: 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相关分类
高三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