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学堂:新时期中小学校长的素质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校内处于领导地位,这就决定了他应该是办学方向的掌舵者,教育思想的领导者,一代名师的塑造者,公共关系的协调者, 学校工作的决策者、学校管理的指挥者,师生员工的服务者。校长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必须在学习培训和工作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能力、 身体和心理素质,加快校长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第一节 中小学校长的地位与职责
一、中小学校长的地位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级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概括起来讲,校长在校内处于领导地位,他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教育法规和政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全面领导和管理。校长对外代表学校,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社会上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学校在社会活动中的法定代表即校长。总之,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选好了一位校长,等于办好了一所学校”。
二、中小学校长的职责
根据中小学的特点和校长的角色地位,可把中小学校长的职责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方向的掌舵者
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性非常明确。校长决不只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工作负责,还要在学校党支部的监督保证下,掌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舵。校长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把握,集中体现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对我国的教育方针作了明确的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的法律规定。校长要把党的教育方针渗透在领导和管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如办学体制改革、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等。
(二)教育思想的领导者
校长是一校之“魂”,这个“魂”主要是来于校长的教育思想,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实施教育思想的领导,首先要求校长自己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在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尤其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确立素质教育思想,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大教育观。其次,在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基础上,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的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想。第三,要善于让老师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教育思想,并想方设法将它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第四,要善于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总结、概括,不断提炼出新的教育思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出现的“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就是因为有很多的校长、教师、家长没有形成素质教育思想,习惯于老一套的应试教育。所以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进行教育思想的培养和引导非常重要。
(三)一代名师的塑造者
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老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这就是说,办好一所好学校,单靠校长一人是不行的,校长的重要作用在于培养和塑造一批名师。所谓名师,既不是官方任命的,也不是按比例选举产生的,更不是自封的。名师是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以其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教育教学方面的突出才干,被同行认可的、代表某学科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名师不仅有坚实的学术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优秀的教学效果,而且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领衔作用、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凝聚作用和辐射作用。
在名师形成和成长的过程中,校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校长应在平等对待全体教师的同时,善于识才、育才、用才、树才,为名师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名师带动一般教师的进步和提高,这是校长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
(四)公共关系的协调者
自从80年代“现代公共关系学”传入我国以后,“学校公共关系”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新的领域和课题。学校公共关系的宗旨是:内求团结,外谋发展,校长是校内外公共关系的协调者。
校长首先要善于协调学校内部关系,它是办好学校的基础。通过内部关系协调,使全校师生员工形成目标统一、认识同向、行为同步的共识,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战斗力。校长要善于全方位、多层次地协调好学校与教职工的关系、学校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等。
校长还要善于协调学校外部公共关系。现代教育是以学校为中心,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构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学校教育实现从被动适应外部环境到主动影响外部环境的转变,对现代学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协调学校外部关系中,校长首先要协调好学校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在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的上级领导者。校长要主动同上级沟通,主动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使学校及时得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帮助和评估。其次,校长要积极探索学校同社区的关系。因为学校所处的社区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是学校的“根据地”。学校同社区良好的公共关系包括同社区其他组织、群众乃至个体之间的关系。学校同社区很好的公共关系表现为:学校依靠社区获得发展,社区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社区的进步。此外,校长还要重视学校同新闻媒体的公共关系。
总之,校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协调艺术,善于寻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事的匹配,达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校长协调艺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利益的协调、权力的协调、情感的协调、心理的协调、行动的协调等。
(五)学校工作的决策者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这是由校长职位的法定权力决定的。我国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务委员会是“审议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学校中的党组织主要是起“保证、监督”作用。在一所学校里,如果无人决策或多头决策,都会造成管理的混乱。所以,校长在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对学校的重要事项拥有最后的决策权。校长拥有决策权,不等于校长可以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而应强调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和决策结果的个人负责制。
(六)学校管理的指挥者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学校的部门管理和任务管理上。无论学校的大小 ,其内部管理按职能划分,必然形成一个层级结构,校长位于这个结构的最高层。层级组织结构的本质是组织内部职、责、权的分配系统。一般说来,校长并不是所有职能活动的实施者,而是指挥整个管理系统的运行。校长要使每个学校管理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用其权,全校一盘棋,以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整体效益。
(七)师生员工的服务者
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者,也是师生员工的教育者,更是师生员工的服务者。过去学校管理更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和控制。现代的管理理念强调“管理就是服务”。现代学校的管理,本质上就是学校管理者为促进师生员工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种种服务。所以,校长为师生员工和家长提供最佳的服务成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工作。校长是学校的领导,但更是师生员工和家长的“勤务员”。
第二节 新时期中小学校长的素养
................................
下载『校长学堂:新时期中小学校长的素质』word完整版
上一篇:校长五年工作计划(2013年)
tag: 校长工作,校长工作总结,小学副校长工作总结,教育教学 - 校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