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静”这个字呈现于眼前,不免浮想联翩。静是个沉稳深邃而有内涵的字;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淡泊的静;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一首壮阔的静;屈原的“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更是一种傲岸的静……
蓦然回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彷徨于这机械化的社会,便不禁被喧嚣傲和噪杂所侵袭。现代人缺乏的就是静。随着世界的高速发展,物欲横流,利欲熏心,人的心也逐渐变得焦躁起来。而这一切的一切所造成的恶果已不胜枚举:全球变暖,物种灭绝,天灾人祸……人类过于急功近利,不安稳宁静的生活而还要征服自然,征服宇宙,这实在是荒谬。人的心识和思想早已乱作一团了。佛家讲,一切由心生。世间的一切景象和事态都是由人的心念产生的。而这个社会的太平与否,跟人的心念也有密切的联系。佛家讲人得三种恶念即贪、嗔、痴。而贪——造成水灾;嗔——火灾;痴--风灾;而心不平——地震。佛家经典字字珠玑,现在看来无不有道理。
静能生慧。现代科学也表明:人的潜在能量是不可估量的。而佛家早在几千年前就讲过人的意念力量庞大,甚至一个小小的念头也同样。当人心宁静、无所挂碍时,人的心念、神识连通宇宙。所以佛教的打坐、冥想是为了让心彻底平静,抛开其他繁琐的念头而让自己升华。曾经有科学家找到一位得道禅师,请他打坐入定,现场测量他的心电图,而所看到的一切使他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禅师打坐时心电图是一条直线!这奇异现象科学都无法解释,我想,那才是一种纯粹的静吧!真正的达到了 “心如止水”的境界。
现在辗转于这纷杂的社会,想寻觅一刻静谧并非易事。静,让人褪去浮躁、洗尽铅华、领悟真谛、方能致远。人们的心静了,才有更高尚的追求,更精神的造诣。我们的社会才有望返璞归真,回归到无怀氏、葛天氏的天下。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也将不再是理想。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此乃 “宁静以致远”最妙之诠释也。
赵艺涵
上一篇:我的高中生活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