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初中学习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比较阅读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比较阅读

六六教师之家 | 文言文阅读 | 人气:127

标签:文言文阅读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比较阅读,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 老思: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9.[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 的过程。(4分)

  7.①胜过,超过 ②劳神,费心思(4分)8.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才开始重视画画。(4分)9.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4分)

  烟台【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何为者也

  A. B.

  人恒过然后能改 或异二者之为

  吾欲辱之,何以也 要离之刺庆忌也

  C.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甚矣,汝之不惠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1.【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

  12.【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2分)

  13.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2分)

  9.D(3分)

  10.(1)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评分:4分。每小题2分)

  l 1.威胁 害怕(色挠)(评分:2分。每空1分,大意对即可)。

  12.郑重(2分)

  l3勇敢 智慧(评分:2分。每空1分)

  资阳(三)(1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

  20.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有一老父衣粗衣( )

  能谤讥于市朝(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 )

  2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2分)

  2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2分)

  2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分)

  2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20.当面 穿 在 他(代老父)(2分,正确一处0.5分。)

  21.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2分)

  22.由于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2分)

  23.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1分)

  24.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6分,正确翻译一个分句2分,“者、去、之,恶,患”等重点词语的理解不到位应酌情扣分。)

  承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3分)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乙】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①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月,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②不能蔽也。秦二世偏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有苗: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②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都为劣臣。

  10.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D.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1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娟然如拭 娟然:

  (2)上曰:“善。” 善:

  12.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1分)

  是 故 人 君 兼 听 广 纳 则 贵 臣 不 得 拥 蔽 而 下 情 得 以 上 通 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译文: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文:

  1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向后主提出了“开张圣听,察纳雅言”等治国方略,魏征在【乙】文中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个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临沂二、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比较阅读》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文言文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