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一语文教案 | 人气:849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着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二 相关知识介绍:了解什么是法西斯,什么是纳粹;奥斯维辛的概况。
    1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
    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2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
    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
    梦”。
    3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
    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4 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 该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
    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6 纳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以希特勒为头子的最反动
    的法西斯主义政党。
    三 分析
    1 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
    明确: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 这里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 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3 体会文章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有哪些?如何体会
    (1)“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
    明确: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对于细节我们应该做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思考仅仅是生命的消亡,人性的丧失,读出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希望的。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文章审美所在。
    4 思考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的题目是“没有什么新闻”,是真的“没有”吗?那么他写下的又是些什么呢?
    明确:这个“人间地狱”早已不值得一提了,每次提及的都不外乎是令人窒息的愤懑的罪恶,他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噩梦,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报道的了。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到过这里参观的都该写些东西或说些东西,否则就真的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无辜者。正是有着这样的良知,作者感受到了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从而写下这篇饱含自身深刻情感倾向的新闻。
    5 经学习体会,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
    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四 作业
    .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五 小结
    常言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战争是人类的灾难,自从有了人类,战争就没有休止过,战争带来的灾难恐怕难以用言语形容。战争使多少繁华的城市变成了废墟,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在战争的概念里,人道、人性已不复存在,人的生命如草芥,朝不虑夕。战争的遗迹仍在默默地注视着今天的战争。“和平”是多么奢侈的字眼,假如人人都像罗森塔尔,那么今天就不会再有战争。虽然说二战已经越来越遥远了,时间也冲淡了人民的记忆,可奥司维辛依然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辛酸。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奥司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在世界上不断发生,作为万物之主宰的人类为何不吸取教训呢?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仍然任重道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啊!

[1] [2] [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