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教案 | 人气:717

标签: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生:......
    师: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生:...... 
    师: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大家注意听这位同学朗诵。
    生:女生读。[纠音]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
    生:......{答不上来揪耳朵,哈哈} 
    师:[补充]不错,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生:.....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生:..... 
    师: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生:...... 
    师:为什么?......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师: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讲解]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生:...... 
    师: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生:.......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语言特色:
    1. 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 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3.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
    《拟行路难》(其四)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 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4、 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四、鉴赏诗歌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