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四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四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教案 | 人气:952

标签: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四,

《阿Q正传》教案4
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简要情节提纲。
  2.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3.简介阿Q的精神胜利法。
  4.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
  一、总结课文情节简纲。
  提问:请各用三个词概括未庄、阿Q、假洋鬼子之流在革命中的表现,我们都称之为三部曲。学生议论、发言。
  教师板书:
  未庄革命三部曲 不安——骚动——太平
  阿Q革命三部曲 神往——失意——破灭
  假洋鬼子等反革命三部曲 惊恐——投机——夺权
  二、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环境描写。
  提问:课文对未庄的环境描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未庄是一个十分偏僻的乡村,只有一条河流跟城里相通,“革命要进城”的消息就是通过水路传到乡下的。消息给未庄带来“大不安”,人心摇动,尤其是赵太爷、假洋鬼子更是惊恐不安,只有阿Q感到“快意”,决心“投降革命党”。可是善于投机钻营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却抢先一步去静修庵革了命,又跟城里的革命党取得了联系,挂起了银桃子,夺取了革命成果。阿Q的革命愿望被扼杀了。未庄经过一阵不发、骚动后,又恢复了太平,不过“土谷祠里更漆黑”。
  课文对未庄的环境描写,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革命丝毫未触动地主阶级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广大农村的统治基础,广大农民始终受着他们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在精神上更长期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和人格的侮辱。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的人都习以为常,安于命运,麻木顺从了,甚至有的还相互欺侮争斗,在屈辱中求生。即使像阿Q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雇农,出于本能的生存愿望,幻想改变一下受损害受侮辱的境况,也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自身觉悟的落后,投靠革命而无门,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作者正是通过未庄的这种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典型的概括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社会的特点,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所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全貌。
  2.阿Q形象。
  提问:简单回顾阿Q的革命三部曲,分析阿Q的形象,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生活在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还占统治地位的未庄。他赤贫如洗,没有财产、没有职业,连个家也没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经常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打击、凌辱和周围平常人的嘲弄,对这些他都以“精神胜利法”一笑了之。由于他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的压迫,经济上遭受着残酷的剥削,精神上蒙受着长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所以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陕隘、封建、保守等落后思想。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在阿Q身上始终是矛盾着的,他是这种矛盾性格的统一体。这在节选课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是他第一个勇敢地喊出了“造反”的呼声,他又认为“造反是杀头的罪名”。他那模糊而幼雅的三点革命要求,一方面反映了他改变长期屈辱地位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夹杂着许多落后的意识和营私利已的思想,甚至达到敌我不分的严重地步。阿Q这种芜杂而落后的思想,注定了他“投降革命党”的失败。
  阿Q参加革命的全部过程,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同农民的关系:革命不关心农民,农民不理解革命,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有自发革命的要求,在革命党深入农村之前,也只能以这种自私落后的思想理解革命,而只能受“精神胜利法“的支配而不自觉。正是由于受“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总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来掩盖屈辱和失败。结果革命果实被善于在复杂的斗争中保存自己的地主阶级所窃取,真正欢迎革命的阿Q便不要避免地遭到悲惨的结局。
  3.阿Q的精神胜利法。
  提问,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包括哪些方面?课文中表现在哪些地方?
  教师讲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而这种弱点的形成,便在阿Q身上表现为独特的个性,如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和对敌人善于健忘几个方面。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节选部分表现得很鲜明,例如当他想投降革命党时,便又飘飘然起来,“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都是他的俘虏”。再如在街上同赵太爷、赵白眼的对话,阿Q在梦中的胜利,在静修庵对尼姑的发问,对小D盘辫子的态度,对假洋鬼子提出投降革命党的要求和结尾要告假洋鬼子一状等。在其他章节里比较有名的例子还有:被人打后,用“总算被儿子打了”来解脱,当别人连“儿子打老子”也不准他说时,他便说:“打虫豸,好不好?”转身“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而“心满意足”。当他的肩上“啪啪”挨了几下假洋鬼子“哭丧棒”的抽打后,却迁怒于小尼姑,用手摸了她的头皮,便又飘飘然了。这些都是“阿Q式”的,明显地表露着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鲁迅曾说过,他写阿Q,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这种“魂灵”、“弱点”最明显的表现。
  4.假洋鬼子形象。
  提问:回顾反革命三部曲,分析假洋鬼子形象。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假洋鬼子是地主钱太爷的大儿子,因为留学东洋回来以后,脑后装起假辫子,手里拿着“哭丧棒”,人们便称他“假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混血儿,他依仗着地主阶级的权势和买办阶级的本领,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当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未庄时,他见有机可乘,立即见风转舵,投机革命,居然成了未庄第一号“革命人物”,他与“素不相能”的赵秀才勾结一气,结成反动联盟,打着“咸与维新”的旗号,到静修庵去打碎了“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随手抢去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便算完成了革命“大业”。后来又到城里拉关系,买来自由党的“银桃子”(徽章),俨然成了真正的革命党,于是自吹自擂,撒谎吹牛,甚至厚颜无耻地与黎元洪称兄道弟,以“革命元老”自居,借以抬高自己,篡夺革命权利。当真正要求革命的阿Q来“投降”革命党时,他却凶相十足,扬起“哭丧棒”不准阿Q革命。他是个表面投机革命,实际却又镇压革命的反革命两面派。
  三、写作练习。
  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题,作一次写作练习,也可自拟题目。
  1.《我所知道的未庄》(以记叙为主)
  2.《阿Q革命狂想曲》(记叙文,根据阿Q的革命的目的改写,可增删情节)
  3.《一个传神的细节描写
   ——小议假洋鬼子“披肩散发”》
  4.《“白盔白甲”和阿Q》(写一篇读书笔记)
  5.《未庄革命风云录》(试改编为单本电视剧本)
  写好后教师每题选一篇习作,在课内或课外宣读。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四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四》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