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

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

六六教师之家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人气:350

标签: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
    参考答案:1.(1)海葵是无脊椎动物;(2)海葵外形奇特,色彩斑斓;(3)海葵分泌毒液用以自卫和摄食;(4)海葵分泌黏液,用以识别友军;(5)海葵热心帮助弱小动物。2.(1)甘当保护伞,让小丑鱼无忧无虑地生活;(2)保护小丑鱼繁衍后代。3.充当诱饵、清洁打扫、击退蝶鱼。
    [例2]
    大国的随想    单之蔷
    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一般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扛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20xx年山东威海]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
    2.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
    3.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
    4.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
    [剖析]这是一篇颇具阳刚之气的时文,在对大国的随想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一种力量。第1题直接考查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题目指向清楚明白。第2题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题目指向也一目了然。第3题表面是考查词语的指代内容,但却和一般的词语指代题不同,其本质是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概括提炼的能力。第4题也是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先认真阅读全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联系后面的题目,帮助理解全文内容也是一种好办法。如第2题指向指定内容——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第4题指向指定内容——未来大国的姿态,而这些其实就是文章“随想”的两项重要内容,除去这前后两项,不难找到中间的一项“随想”内容——如何成为大国。解答第2题的关键是跟着题干的要求走,学会把题目中的关键性文字与原文相对照,这样第1段可以得出一个要点——地理因素,再加上第3段开头的过渡句——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答案就水到渠成了。解答第3题的关键是弄清这一道题目的指代内容,不仅有前指,而且有后指,这是关键,也是难点。解答第4题的关键是要紧紧把握文章最后“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这句话,再给自己提个问:西方的大国概念是什么?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是什么?对前者作者借用了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看法,对后者作者谈到了中国学者的标准。经过这样一番自问自答,答案其实早就在心中了。
    参考答案:1.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如何成为大国(不与大国直接对抗,采取跟随战略);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 2.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文化因素(国家意识、国家认同);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3.中国学者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中国与西方国家大国的标准理解不同;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中国的行为也会与西方大国的所为不同.4.要点: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
    [例3]
    听 雨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好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几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达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了细雨蒙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相关文章

tag: 复习计划 现代文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相关分类
九年级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