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精神学习辅导讲座
新名词新提法 彰显中共执政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熟
十月十五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穿着蓝西装和红领带,在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完成了十七届中央执政理念的全面系统的阐述。这是本次大会最为重要的议程,其他议程均可看作是这一政治报告的体现和诠注。所以,学习十七大精神,主要就是学习胡总书记的报告。
那么,这一关系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发展走向的政治报告,洋洋洒洒两万八千字,分为十二个部分,主要有哪些值得琢磨的内容呢?我还是从解读新提法、新名词的角度,来讲讲中共执政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熟。
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整理了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最主要意义的意义是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这是十七大所有新意的理论源泉!其他新提法新名词均是科学发展观统帅下的具体体现,所以应当重点学习重点思考。
1、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很广阔,因素很复杂,但直接催生因素是三个:
一是如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第一个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又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比如,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确定的16项检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中,竟然有至少三页指标到了20**年都还没有达到:农民的人均收入、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这三项指标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二是20**年发生的“非典”事件,可以说是直接刺激了科学发展观产生。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虽然前后只有两个多月,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旅游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业等造成了很大损失。当时,整个中国社会人心浮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暴露无遗。因此,在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三是中国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又一个直接的客观原因。
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社会长期动荡。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就是这个阶段出现过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政权更迭。中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各方面快速发展,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但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资源问题、环保问题、腐败问题、思想教育问题、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事实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共深刻分析和把握这一关键期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提出形成,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年11月到20**年10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阶段
20**年11月16日,胡锦涛和其他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0**年4月10日至15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开拓新局面,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20**年7月1日,胡锦涛“七一讲话”中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20**年春天发生的那次惊心动魄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非典”,暴露了我国社会发展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尤其是在社会事务领域,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因此,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中央痛定思痛,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20**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www.jiaoshi66.com
第二阶段:从20**年11月到20**年4月,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阶段
20**年1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0**年1月12日,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专题研究班,这是党中央为推动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
20**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用大量的篇幅来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三阶段:从20**年4月到20**年9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完善阶段
20**年4月30日至5月6日,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提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20**年6月2日,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四个依靠”
20**年7月26日至29日,胡锦涛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努力形成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
20**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年2月19日—25日,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一,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2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
20**年10月8日, 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年6月25日 胡锦涛在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讲话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3、十七大系统总结整理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重要目的是促进全面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着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永续
根本方法是实行统筹兼顾(六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
这四个方面的阐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思路、战略,所以,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新国情再一次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起家入到了又一个新阶段。
二、第一次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这份政治报告最重要的新名词,它实际上是给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其前进中再出现的新的理论认识一个框架定位,说明邓、三、科等等理论成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段性理论成果。所以,十七大报告的主题词的第一句话改成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再象十六大报告所提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也用不着今后经常变换旗帜!
www.jiaoshi66.com
三、第一次提出“机遇大于挑战”
以前我们一般是说机遇与挑战同在,但这次十七大报告讲:“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这个判断透视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一种自信,一种乐观。
四、第一次提出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tag: 党支部工作,党支部工作制度,学校党支部工作计划,党团工作 - 党支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