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复习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六六教师之家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人气:465

标签: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颈联: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解析 解读这首诗,首先要根据注释理清“长安君”与王安石之间的兄妹关系。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是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诗中表达了真挚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悲。根据题中要求:“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对中间两联的内容逐联进行赏析。

  4.(07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 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5.(07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后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都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二句又绝不纯是写武夷奇观,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第三句一转,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息,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末句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6.(07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 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颔联写景,高高的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不宁。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可见,“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7.(07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的,“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应先读懂全诗,理清诗人的思想、情感脉络,在此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认真做答。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

  答案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解析 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借琴的“直”、棋的“方”,来表现自己的“直、方”之志,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8.(07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答案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