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复习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六六教师之家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人气:465

标签: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10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10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2009年高考题

  1.(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2.(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

  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3.(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 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