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复习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六六教师之家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人气:465

标签: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解析 这首五言绝句写的是春景,下联想像新奇: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间中来。这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应该说是一首好诗。

  9.(0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版本?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

  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 此诗着意刻画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感情,诗人曾随军出居庸关,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当通过关隘时,但见前方白雪皑皑,荒寒一片;而身后却仍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这怎能不使出关的将士回首凝视,瞻顾家园呢?诗句的奇绝处恰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凝聚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体验。

  10.(06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 ①碛(q):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丁当清脆入耳。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解析 本首诗是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描写了边塞傍晚下起雨,雨中的大雁飞得很低;二句描写新生的芦笋在雨中渐渐长齐。作者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运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边城暮雨图。三、四句由一、二句写景到叙事,引出长长的驼队带着白绢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11.(06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解析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借事说理。第一、二句写溪水一去不复回,溪水上的小舟也开篙远去,暗示小舟上 的人要离去了,寄寓一种离情别绪。而三、四句运用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把“山溪渡”比作“交情”,借“山溪渡”来抒发友人之间的“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以象征意义,“交情”深厚,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波”的考验。

  12.(06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的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端居》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即闲居之意。首句所写是诗人在盼远方来信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叹息,怅然若失。次句写出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13.(06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答案 (1)示例一: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第二问:示例: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此题无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4.(06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 ①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