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复习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六六教师之家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人气:465

标签: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10年福建卷)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10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0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10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