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教案 | 人气:337

标签:高二下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归去来兮辞》全文。上课后,先让学生回顾《归去来兮辞》全文,反复朗读,读出情感,明确它是将“归”之作,表达的是激动、兴奋、憧憬之情。再读《归园田居》(其一),由学生自己参照注释默读。)

师:陶渊明的诗很平易,似乎人人都能读懂。上节课我们将《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其三)作了大致的比较,这节课我们再来细细赏读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这首诗好不好?

生:好。

师:请具体说说。

生:我觉得好,但具体我也说不上来。(其他学生笑)

师:记得《隋唐演义》里有这样一段,说程咬金和秦琼一同出去闲逛,见景致极佳,秦琼啧啧赞叹并朗声吟咏;而程咬金也赞不绝口道:“美,真美!啊———真美!就是美啊就是美!”(全班大笑)

(课堂上适宜的调侃有时是很好的“催化剂”。)

师:程咬金是个粗人,见到美景只会说一个“好”字“美”字。大家觉得陶渊明的这首诗很好,那么具体好在哪里呢?希望同学们能从诗歌本身入手,切入意象,体会其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师:谁先来说说?大家看这首诗,教材编者把它分成几节?

(提出这个问题,目的是适当降低难度,进一步给予提示。)

生:三节。

师:其实古诗一般是不分节的,课文这样编排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大家能不能看出编排的意图?

生:第二节写景。

师:那么一、三节呢?

生:抒情。

师:对,一、三节是较为直接的抒情。好,现在我们继续赏析这首诗,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第二节像放电影一样,不同的镜头一个接一个地放过去。

师:说得很好啊,你觉得画面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

生:好像是平静的。

师:平静?大家觉得应该是———(略停顿,与学生一起说)“宁静”。

生:我想谈一谈“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师:(有些意外)哦?可以呀。

(允许学生在课堂目标内自由发言,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

生:“虚室”“余闲”写出了诗人生活的清贫,而“无尘杂”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一尘不染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师:这位同学是从诗人的性情方面来谈的,谈得不错!

生:(不太自信)我觉得———陶渊明诗里———字里行间透露出朴素的感情———似乎———就是那种———归隐生活的宁静安闲的体现。

师:(点头表示肯定)唔,请坐。

生:我感觉到文章字字句句都与作者的心情联系起来了。

师:比如说———

生:比如第二节的写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身处佳境,在一种幽静的环境中的欣慰、喜悦。再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冲破枷锁获得自由的愉悦感。

师:很好。已经在试着去接近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当时的心情了。

生:我觉得陶渊明在写这首诗时,并没有真正开始他的田园生活。

师:哦?怎么说?

生:我觉得这首诗是他在脱离官场后,展望田园生活的一种心境的体现。像第二节中他所构造的田园生活,都是相当自然、宁静、和谐的,很有一种诗意的美丽,根本没有农人的那些艰苦与辛酸。

师:(频频点头)讲得有道理。

生:还有。我觉得《归园田居》(其三)确实应该是在《归园田居》(其一)之后写的。《归园田居》(其一)中对田园生活还保持在想像阶段,比较虚,如“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而《归园田居》(其三)中已尝到田园生活的真实味道,如“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可以说是很忙碌了。那么应该也做不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了。

师:能结合《归园田居》(其三)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有独到见解!

……

生:老师,我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不甚理解。他说第二节是画面一个一个地切换。我觉得这里应该是画面的缓缓移动,犹如拍摄山水景象。如果是画面切换,显得动感太强,反映不出生活的宁静。我还认为在这画面出现之前一直没有声音,接着是鸡鸣,这样才有以动写静的味道。

师:讲得很好,体会很细微。不过鸡鸣而更显宁静,这似乎不是以动写静,而应该是———

生:以声写静。

师:对,是以声写静,以声衬静。说到“以声衬静”,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两句著名的诗———<BR
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同样是写“静”,《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意境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事先我并没有想好要让学生做这样的比较。只是当学生提出“以声衬静”时,顺势带出这样一个问题,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品味诗的意境,因为刚才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诗人的思想情感上了。)

生:我喜欢陶渊明的。因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噪鸟鸣的声音清脆、清晰,十分实在、真实。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中,“深巷中”表明声音是由远处传来的,鸡鸣的声音也显得深远,因此声音不是那么实。且第二节本身的意境就有虚幻、朦胧之感,因此,这里的声音也比较模糊,不那么清脆。总之,给人一种很虚的感觉,这样就显得更静了。

生: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描写自然的幽静,没有人的参与;“狗吠深巷中”是描写村落的宁静,是人迹烟火的宁静。我觉得两者是不可相比的。而且人的心境不同,对这两句的喜好也会不同。

师:有道理有道理。心境不同喜好也会不同。我们不一定要厚此薄彼。

(其实原来我心里存着的答案是:《归园田居》的意境更胜一筹。想不到学生会有如此高见。)

生:两首诗写景都突出一个“静”字,但我认为,仅从写作手法上分析,陶渊明的更胜一筹。

师:哦,从技法上分析比较。

(这个学生跳出了我给出的讨论范畴,不去讨论意境而来讨论写作手法了。可见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有助于活跃思维。)

生:陶渊明是用描写田园生活的笔调无声地描写“静”,这个“静”是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读者自己感受到的。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静”字便是大大的败笔。因为它无疑像是在故意提醒读者:看,蝉噪,林多静啊!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师:讲得真好!从技法上分析,显然“蝉噪”两句过于直露,相比之下,《归园田居》(其一)同样写静,却不露声色,含蓄多了,它通篇没有一个“静”字,你却处处可以感觉到“静”。这就是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节课同学们是凭自己的能力欣赏诗歌,我觉得大家的水平都很高。看来我以后应该多放手让大家自己来学。

教学后记<BR
学生在高一时已学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对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归园田居》(其一)质朴自然,理解起来没有多少难度。所以,起先我打算不再对这首诗展开分析,学生背熟即可。但在赏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发现《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去来兮辞》有可比性。我觉得《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刚归隐时所作,是归隐宣言,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丽憧憬。诗人想像田园生活是“有酒”“有暇”的,甚且连农事也是“有趣”的。这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的则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生气,作者已化身其中矣。

由此,我改变了想法,决定引导学生自己比较,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第一节课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都只有浅层次的认识,认为两篇课文差不多,都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和对质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于是我课后反思:学生之所以找不出它们的差异,可能是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不够明显,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发现不了。于是我决定在下一节课的比较中增加《归园田居》(其三)。这一节课效果比第一节课要好,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点,但仍旧没能在比较中深刻认识到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反思这堂课,优点是:深研教材,另辟蹊径,扩大课堂容量,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认识水平、开阔眼界都大有裨益。课堂上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发现创造的空间。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许多重要环节,比如没有给学生提供必需的资料。《归去来兮辞》虽在高一学过,但它既难且长,恐怕学生的印象已经不深了。虽有幻灯片,但分成好几张,不便翻阅。应事先印发《归去来兮辞》全文。又比如,没有充分考虑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水平,并有针对性地布置思考题,提出相关的要求。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