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6

《桃花源记》教案6

六六教师之家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人气:540

标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桃花源记》教案6,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着名的文学故事,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1.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嘉善人。明朝末年着名散文作家。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阉党威逼悲愤而死。着有《茅檐集》。
    2,背景: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微雕技艺已经相当高妙,如明代冯梦龙的《古今概谈》一书中“雕刻绝艺”条记载:吴仁顾四以核桃刻小船,“蓬、樯、舵、橹、纤、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种器物及对联等。与本文记载的核舟颇为相像,同时还记载了“橄榄花篮”和其他一些微雕艺术品,可见当时微雕技艺之一斑。
    3、积累字词: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不属   贻
    峨冠   手卷   甫   曾不盈寸   壬戌   诎右臂支船(qū)
    通假字:诎    衡    简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集体交流读译情况。
    5、整体感知:
    A、本文属于什么文体?与记叙文有何区别?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说明问: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文体。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势、性质、成荫、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其特点为:内容的知识性、材料的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性、表达方式的解说性、结构的条理性、功能的实用型。)
    B、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首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的雕刻技巧,交待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
    第二部分: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
    第三部分:(末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
    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部分为分说,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三、
    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桃花源记》教案6》相关文章

tag: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相关分类
八年级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