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学习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精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精选

六六教师之家 | 高二语文学习 | 人气:784

标签:高二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jiaoshi66.com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精选,
  4、焦仲卿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从第三节的“堂上启阿母” ,第5节的“长跪告”、阿母“槌床便大怒”之后就“默无声”,退而劝兰芝,可见他既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并且有幻想。到最后第25小节听说兰芝改嫁,他声言要自杀。而听说兰芝死后,他自己也上吊自杀。这个软弱的书生终于走上了反抗道路。他跟兰芝一样是忠于爱情,对不合理的封建家长制度充满着反叛的精神。因此他也是一个美的人物。但他并不是那么完美,一开始也有软弱的毛病,他是经过一些事情,经过一番心理斗争,经过一些挣扎才走上这条抗争的道路的,他的性格心理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他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像焦仲卿这样痴情、忠于爱情的男子在现代还有吗?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但是,据调查发现,现代情人相约殉情自杀时,男子往往选择逃避。最终死的往往只有女子。比如张国荣和梅艳芳演的电影《胭脂扣》里的发生在民国期间的故事就是这样。男女两人的爱情遭到男方反对,于是两人相约吞食大量鸦片自杀,可是当女的吃鸦片之后,男的并没有把全部的鸦片吃下去,他还没有死的决心。于是女的自杀成功,男的获救,没死。电视新闻偶尔也会报道这一类新闻,什么炸药啦,上吊啦,尽管是在女方的监督下,但最终死的总是只有女的一方。像焦仲卿,妻子早已死去,没有人监督他一定要自杀,仅仅是跟妻子一个口头的约定,他就随妻子而去了。可见他当时的心情是何等沉重,他的心是何等绝望,他对刘兰芝的感情是何等之深。但我想,也许他还怀有对兰芝一丝丝的愧疚。在他这里,他可能会想到:正是由于他的软弱和对现实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才使兰芝走到了这一步;正是他对刘兰芝的处境的不了解,对刘兰芝心意的误解和尖酸刻薄的话语,才使刘兰芝不可挽回地走上这条不归路。也许正是绝望、失落加上愧疚,使他终于走上这条自杀的道路,使他终于表达了对封建家长制的强烈控诉。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5、那么,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最先造成这个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哪一个?是焦母。那么可见这悲剧的起因是婆媳关系不和谐。诗歌里面有没有提到具体的原因?“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为什么焦母要故意找茬?兰芝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因为她说“共事二三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大家能不能帮刘兰芝分析分析?有可能是焦母嫌兰芝挣钱不够厉害。也有可能是因为兰芝没有生育。对不对?想想看兰芝和仲卿结婚了两三年了,仲卿又是家中的独子。焦母可能就是着急了。兰芝没有如焦母期望的那样给她生下孙子,所以,她可能也是由此产生了对兰芝的厌恶。于是焦母把刘、焦两人硬生生拆开。而刘兰芝家长的逼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造成更大的悲剧。那么概括来说,造成这个悲剧的都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什么人?焦母、刘母、刘兄他们都是封建家长。他们对焦、刘两人的爱情的蛮横干涉、蛮横对待,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的发生。
  6、摧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封建家长有哪些?焦母、刘兄和刘母。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7、先看看焦母。她对仲卿软硬兼施,一方面是恶语威胁,另一方面是好言哄骗。她以家长的绝对权威极端蛮横地拆散了刘、焦夫妇两人,对刘、焦两人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焦母成为摧残青年的典型。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弊端。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8、再看刘兄,第20小节里面。刘兰芝的哥哥在听说了媒人说媒的事之后,他有什么态度?他是不是首先考虑妹妹的感情?不是。他首先考虑的是这来说媒的男方的地位和身份。接下来他考虑的是如果妹妹不乘机嫁掉的话可能以后要在娘家赖着不走。充分写出刘兄的冷酷、势利。性情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9、相对于焦母和刘兄来说,刘母的形象更为丰满一些。刘母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当刘兰芝被遣回家的时候,她作何反应的呢?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译文:母亲拍着手大吃一惊,想不到你会自己回来。“我十三岁教你织布,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学会弹奏箜篌,十六岁让你懂得礼节规矩,十七岁打发你出嫁,总以为不会有什么过失。你今天犯了什么过错,娘家不接你就自己回来呢?”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译文:兰芝惭愧地回答母亲:“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错”,母亲十分悲伤。
  从这一部分内容来看,刘母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她跟天下所有母亲一样,望女成凤,从小就对刘兰芝进行各种培养,包括生产技能艺术熏陶和道德熏陶。当她所苦心培育的女儿兰芝让她的期望落空的时候,她非常非常伤心。当十几天后媒人前来求婚的时候,刘母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她对女儿说:“汝可去应之”。译文:你可以自己去应付他。
  当女儿含着泪说:“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译文:兰芝当初回家时,仲卿再三嘱咐我,我们立誓永不分离。今日如果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不妥当。还是回绝来做媒的人吧,以后慢慢再谈这件事。
    母亲便告诉媒人说:“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译文:我们贫贱人家有这个女儿,刚出嫁就被体弃回到娘家。不能做小官吏的媳妇,哪里配得上贵公子呢?希望你多方面去打听,我们不能答应你。
  可见一开始,刘母对兰芝还是比较宽容的。
  刘母对兰芝的死有没有责任呢?
  当被县令派去向太守请示工作的县丞来替太守家娇美文雅尚未结婚的五少爷说亲的时候,刘母是怎样反应的呢?
  她谢绝媒人,说:“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译文:我的女儿早已有不改嫁的誓言,我老太婆还敢说什么话!”从这句话透露出什么信息?刘母希不希望女儿再嫁?希望。对于女儿不改嫁的誓言,她满不满意?不满意。从这句话的内容和语气,我们可以发现她对兰芝是不支持、不满意的。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第一次她以理解的态度宽恕了兰芝,也许她认为这只是兰芝一时的想法,但当她再一次看到兰芝拒绝的态度时,她就开始不理解了。这对兰芝极为不利。她对兰芝的不满意、不支持,引来了什么共鸣呢?刘兄对刘兰芝的指责。你现在不嫁,你以后怎么办呢?表面好像是为兰芝考虑,实际上是打自己的算盘。你现在不趁有人要你的时候赶快嫁掉,你要等到什么时候?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重点就在于最后一句,虽然没直接点明,但意思已经很明显。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
  而这时,刘母的态度是倾向于哪一边呢?是倾向于刘兄。他们两个的不同,只是在于刘母扮演白脸,而刘兄扮演黑脸。当太守家送来聘礼的时候,刘母特别高兴,根本不理会或者说根本没注意到女儿的情绪变化,她说:“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所以,刘母关心自己女儿的,并不是她到底愿不愿意,快不快乐,并不是关心她的精神状态,而是关心她是否能够嫁到好老公,是否有好的物质生活,是否能光耀门楣。这对于刘兰芝来说,是另一种层面上的逼迫。
  在第12小节,兰芝和仲卿道别的时候,估计到的情况是“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她估计给她压力的是他的哥哥,对来自母亲的压力的估计仍然是不足的,等到回娘家后,她才知道“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才知道最爱她的母亲同样的对她的悲剧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完整紧凑,全诗紧紧围绕兰芝被“休遣”和被“逼婚”来展开;材料安排详略得当。
  如诗的开头兰芝自叙身世,从十三岁说起,一年一年进行排比,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她无辜被逐作了铺垫。而写兰芝回到娘家,刘母对她“不迎而自归”感到了凉诧时,兰芝只用“儿实无罪过”一句,就将自己的满腹委屈表现出来了。
  2、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刻画生动,各有特色。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的形象。
    3、首尾呼应。这首诗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托物起兴,结尾以浪漫主义手法,用鸳鸯飞鸣寄托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诗中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终结,使诗意更加浓郁。
  (四)拓展延伸 
  赏析并背诵下面的汉乐府诗。
  上 邪
                 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古 歌 www.jiaoshi66.com分页标题#e#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五)作业
  1、课文背诵
  2、预习

上一页  [1] [2] [3] [4] [5] [6]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