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六六教师之家教育文章优秀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

六六教师之家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人气:190

标签: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① 
② 
三、资料下载 
《公输》故事情节中的两个“三” 
《公输》一文,作者运用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叙述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通过一场无硝烟却激烈而又惊险的斗争,表现了墨子非凡的雄辩艺术、超人胆识和战略思想,从而使强大的楚国放弃了攻宋的野心。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的。 
一、三场交锋,惊心动魄。文章围绕攻宋与否展开情节。第一场交锋,墨子劝阻公输盘。墨子假说有人欺负他,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并用金钱来诱使和刺激他,诱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墨子紧紧抓住这句话据理力争,连用五个“不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攻宋的不义,通过有理有力的论说,迫使公输盘不得不“服”。第二场交锋,劝阻楚王。墨子如同上法,先不说来意,却先用一个假说,说有这样一个日呢,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丝绸的衣服、好饭好菜不用,却去偷邻人的破车、粗布衣、粗劣食物,诱使楚王说出这人“必为有窃疾矣”。于是墨子乘胜追击,连珠炮般地将富有的楚国与贫穷的宋国作比较,从而腿出攻宋为“与此同类”的结论,使楚王陷入自挖的“陷阱”中,无法自拔,只得说“善哉”。第三场交锋,善辩的墨子连败公输盘和楚王后,二人仍不肯罢休,互相推诿,于是第三个回合拉开战幕。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诎”。但他仍野心不死,竟陡起杀机,墨子敏锐地加以戳穿,并言明三百弟子严阵以待,等待楚国的入侵,迫使公输盘和楚王最终低头认输。三场交锋,先斗智,后斗勇;先辩论,后较真。情节险象环生,高潮迭起,触目惊心。 
二、三个人物,形象丰满。墨子是文中主要人物。这场外交战的始终,他运筹帷幄,步步设喻相诱,先后让公输盘和楚王进入墨子布下的陷阱,然后出其不意,进行出击。先说服公输盘,再劝阻了楚王,最后以足够的实力赢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墨子是一个明辨是非、坚持正义、有勇有谋、不畏强敌、反对战争的策士。公输盘是这篇文章的线索人物,这场外交战由他引起。他制造器械,准备攻宋,首场交锋就被墨子挫败下阵。后把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不想楚王也遭遇同样的厄运,公输盘侵宋之心不死,仗恃器械与墨子交锋,进行实战演练,最终“械尽”,竟狗急跳墙,心生杀机,欲置墨子于死地,墨子巧妙揭穿其阴谋,公开实力,公输才败下阵来。由此看出,公输盘是一个有头脑,有计谋,有野心,虚伪阴险的人。而楚王凭着地大物博,国力强盛,扩张之心不止,贪财好利,一心想攻宋,但在墨子的强大的劝阻的攻势下,最终放弃了侵略计划,他是一个无理、无义、贪婪成性的大国君主。(节选自20xx-6-25 希望语文网 xwbs.com 13 李志林) 
18 《孟子》两章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 
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 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四)重点难点突破 
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析]设计此题,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 
《孟子 公孙丑》 主要阐明了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孟子 告子》主要阐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看法(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饿了解,概括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 

[析]设计此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选材、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第一节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的事例。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练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4、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析]此题意在通过比较,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进一步加深对两篇短论在写法放的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篇短论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 傅说( ) 法家拂( )士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九年级语文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