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http://www.jiaoshi66.com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能力提高
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
①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www.jiaoshi66.com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0xx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考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资料下载
浅谈《愚公移山》的结构艺术
《愚公移山》一文中热情讴歌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有恒心和毅力、敢于直面险阻和甘于奉献的愚公精神,同时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两个生动可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愚公和智叟。以幽默机智的反语,突出了“愚公不愚,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愚昧无知。”辛辣地讽刺和批判了智叟的浅薄、愚妄。
这篇寓言耐人寻味,隽永深沉,下面就其精妙的结构进行浅析。
一、首尾呼应,在比较中深化主题。文章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之高险,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的“本”是核心和关键,勾勒出太行、王屋二山的历史原貌。
文末“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描绘了太行、王屋的现状。“本”和“自此”形成鲜明对比,首尾呼应,比较中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人民的无穷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
二、纵横交错的叙事结构,张弛有序,开合有度。全文由历史到现状的纵比贯穿全篇,时间顺序是全文的主线,但在叙述故事的主体中横向涉及到其家人的意见、其妻的疑问、邻人孀妻遗男的“跳往助之”和智叟的嘲讽。但他最终以不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人们的糊涂观念。愚公的成功在于毅力,还在于他的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他的伟大壮举中,透视出愚公思想的积极意义。纵横交错的叙事涉及面广、趣味性强,使文章张弛有序、开合有度,单一中富有变化,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巧设悬念,善用伏笔,一波三折,跌宕多姿。开篇就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埋下伏笔,造成悬念,让读者有耐心探求故事的原委。第二自然段,在“聚室而谋,杂然相许”的前提下,本可以转入叙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但文章却打破单一平直的叙事,让其妻献疑,开阔了思路,也让读者随之深思其妻的置疑正确与否。且其妻的置疑有两点:其一,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其二,且焉置土石?本来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回答了其二。是作者的疏忽大意吗?显然不是,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其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二只是由其一派生出的问题。故意置其一不答,造成悬念,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本来其妻的疑问已使文章跌宕多姿,可以让智叟出场了,但文中又插入“邻人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让文章又添曲折,使故事一波三折,且遗男与智叟又产生对比。第三自然段,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也提出类似其妻的两个问题,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态度不一样。其妻是真诚的帮助,让问题考虑的更全面。而智叟则充满嘲讽的口气,自作聪明、愚妄自大地阻挠。愚公也这只回答了两个问题的其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至此,才见愚公精神的闪光之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敢于挑战困难、不向艰难险阻屈服。在平和冲淡中寓奇巧。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全集》教学设计由www.jiaoshi6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jiaoshi66.com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